張 嗣興
本刊特約專欄作家,原國網北京電力建設研究院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高級經濟師,華北電力大學客座教授。
3月15日,美國130名國會議員聯名寫信呼籲奧巴馬政府把中國列為彙率操縱國。3月17日,世界銀行也發布報告,建議人民幣更加靈活。以諾貝爾獎獲得者克魯格曼教授為代表,美國的很多智庫學者也在媒體上為此廣泛呼籲。新一輪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喧鬧甚囂塵上。
本來,這個世界不用為此喧囂。年初以來,中國人對於人民幣說法其實很明確,“軟盯住”美元是危機期間“一攬子政策”的組成部分,“政策退出”是遲早的事。但時機和方式的選擇要講究,最好同時契合國際和國內的雙重時機,又能為未來的改革架構好的框架。美國的商務部長駱家輝堅持理性思考,他說,無論貨幣環境如何,出口翻番的目標,美國都能實現。確實,美國的這個目標的實現和人民幣彙率沒多大關係。
4月12日,“胡奧會”在談及人民幣彙率時,胡錦濤主席指出,人民幣升值既解決不了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也解決不了美國的就業問題……中方推進人民幣彙率形成機製改革的方向堅定不移。這是基於我們自身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具體改革措施需要根據世界經濟形勢的發展和中國經濟運行的情況統籌加以考慮,尤其不會在外部壓力下加以推進。奧巴馬總統對此則表示,在人民幣彙率問題上,美方尊重中國主權,希望雙方通過對話和合作,尋求有關問題的解決。關於人民幣彙率問題的喧囂暫且息聲了。
從短期來看,美國施壓人民幣升值的政治性特別明顯。拿中國貿易和人民幣開刀,緩和美國國內因為危機和失業導致的壓力,脅迫中國在朝核、伊朗問題上讚同和支持美國,這些其實都是美國有關方麵慣用的手法。如果說在經濟上能有什麼意圖,則是在戰略意義上遏製中國經濟的發展,打壓已經成為重要區域貨幣的人民幣。無論是從政治意義上,還是從經濟戰略意義上,美國逼迫人民幣升值最根本的目的,都是美國片麵追求國家利益最大化,維護美元霸主地位的表現。
追求國家利益最大化,維護美元的霸主地位就是美元的邏輯。其中維護美元的霸主地位是手段,實現國家利益最大化是目的。這從美元確立霸主地位至今的發展進程去看是一目了然的。當實物貨幣發展為信用貨幣,貨幣功能由交易媒介擴展到計價單位、價值貯存和世界貨幣時,貨幣即由一國的稅收作擔保並由該國的貨幣當局所掌控,貨幣因此具有了國家和權力的特征,由此構建的國際貨幣體係便是一個非中性的體係。在這樣的國際貨幣體係中,儲備貨幣發行國不僅可獲得巨額的鑄幣稅,構建並維護一個傾向於本國利益的國際金融體係,而且還可通過長期影響別國經濟發展的主動權,獲得更多國家利益。因此,強國必有強大的貨幣支撐,強國之爭必然表現為國際貨幣主權之爭。在1944年召開的“全球貨幣與金融會議”即著名的布雷頓森林會議上,英美分別提交了代表本國利益的“凱恩斯計劃”和“懷特計劃”,以最大限度維護本國在國際經濟治理中的主導地位。曆經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英美兩國的綜合國力發生了根本逆轉,美國成為了新興霸主。在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的捍衛下,布雷頓森林會議達成了更傾向於美國利益的方案,建立了美元與黃金掛鉤金彙兌本位製,創建了布雷頓森林協議確定的固定彙率製度的國際金融體係,奠定了美元的核心地位。這種金融體係有利於國際貿易的展開,但不利於國際儲備貨幣發行國來攫取鑄幣稅。為了夯實美元的地位,1947年美國推出了“歐洲複興”即馬歇爾計劃,通過一係列經濟救援計劃,以贈款或貸款方式將美元源源不斷輸送到歐洲。至1951年馬歇爾計劃結束時,美國對歐洲的援助資金達131.5億美元。馬歇爾計劃不僅提高了美元在境外的流通量和流通域,還增強了歐洲對美元的依賴。此後,美國政府一方麵繼續借助黃金的擔保作用,不斷夯實美元地位;另一方麵,通過貿易逆差向外輸出美元,逐步構建以美元為基石的國際金融體係。1971年8月,美國總統尼克鬆單方向摧毀了布雷頓森林體係,停止兌換黃金,通過浮動彙率製度,美國央行擺脫了固定義務的束縛。此後,憑借在金融創新領域的優勢,在經濟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過程中,美元的霸主地位在美國政府的精心謀劃下進一步夯實。美國不僅從全球獲得了最大化份額的鑄幣稅收益,而且在這一過程中加強了華爾街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主導地位。美國的霸權從依靠加工製造能力轉向依靠金融實權,將各儲備國的金融資產與美元的利益日益捆綁在一起。美國不但由此擁有了貨幣的定價權,而且以貨幣為鏈條,構築起服務於美國利益的金融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