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公司,不但是工作狂的伊甸園,更是守規矩的工作狂的伊甸園。要想在這裏如魚得水,你必須了解它的獨特之處。
薩蘇
第一次到日本公司,我對他們的工作環境很不適應。這是因為,與歐美公司一個一個鴿子籠一樣的隔間不同,日本公司的辦公室裏一望無際,活像一個大車間。普通職工的桌子拚成麵對麵的長條狀,如同兩國會談,對麵的員工們每天都要相看兩不厭。老板的桌子置於可俯瞰全辦公室的地方,似乎是為了讓他看得方便,桌椅甚至往往還要墊高一些。
我問一個日本員工:“老板高高在上,你們不會因為工作時毫無隱私而感到不安嗎?”那個日本工程師堅決地搖頭道:“不,這樣我們隻要一抬頭就可以看到老板鼓勵的目光。”他說這話的時候雙眼炯炯放光,那態度,絕不是假裝得來的。
天,日本的職場,真像是個工作狂的伊甸園啊。
不過,日本公司,不但是工作狂的伊甸園,更是守規矩的工作狂的伊甸園。要想在這裏如魚得水,你必須了解它的獨特之處。在日本待了幾年,特別是參與收購和接收一家日本公司的業務以後,我漸漸對日本的公司有了一點兒了解。雖然走馬觀花不免掛一漏萬,卻發現和其他國家相比,日本的公司頗有些特立獨行的傳統,我且整理出來,效仿知青評“雲南八大怪”的套路,編一個不權威版的“日本公司八大奇”吧。
辦公室裏無長女
第一次到日本公司辦事,我大有回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外企的感覺,頗有點兒眼暈。為什麼呢?隻因這日本公司的女職員一水兒年輕小姑娘,多半在二十幾歲,三十歲往上的便少見,至於國內企業裏熱情給人張羅對象的“華發級阿姨”,這裏簡直是鳳毛麟角了。日本女員工多打扮入時,舉止又得體,相貌如何不去評論,這青春本身就是無敵,頗給人朝氣蓬勃的感覺。
之所以說它像中國當年的外企,是因為那時中國外企公司多剛剛起步,沒有什麼曆史積澱,而招聘上崗的製度,對於年齡較大的國人來說又不免欠缺“鐵飯碗”的穩重,所以能招上來的都是有資本冒險的青年男女。於是,早期的外企,多是二十幾歲年輕人的天下。但是略一細看,發現這日本公司還是有些不同——女的都年齡差不多,男職員則老少不一,黑頭、白頭、花頭參差不齊。這當時讓我頗有些疑惑——日本歲數大的女職員都上哪兒去了?錢玄同曰:人過四十不死也當自殺。難道這家公司也是這樣激進的?可錢老的理論不分男女。
久之,才明白日本公司的女職員年輕是一種普遍現象,不過原因當然沒有錢先生說得那樣恐怖,而是日本女子有一個傳統,即結婚以後就不再工作,安心在家相夫教子。我們對當年的電視劇《阿信》可能還有印象,婚前的阿信費了多年的工夫在理發館學藝,結婚以後卻一次也沒去找過工作,這對中國人來說覺得有點兒費解,在日本,卻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所以,到了結婚年齡,比如二十六七歲,女職員們就紛紛“光榮退休”了,辦公室裏自然見不到她們的蹤影。
不過,這種現象近年來已經不是絕對,隨著日本女性受教育程度的逐漸提高,也有一些女博士、女碩士走出校門。在現代社會思潮的衝擊下,她們已經不肯像前輩一樣婚後安分守己地繞著灶台轉。大量外國企業進入日本後,給婚後女性更多發展的機會,今天在日本的一些公司裏麵,也開始出現女部長、女經理的身影了。
男人天生占便宜
在日本,偷偷打開財務部的報表看看,公司職員的薪水不算低,去掉稅收往往比在加拿大、澳大利亞這些地方還要高一些。有時候一些朋友就會據此對我發發牢騷,說都是幹一樣的活兒,憑什麼在日本就拿得多些?我說,嘿,不能這樣算,日本人的工資減一半算才合理啊。
減一半算才合理的說法是有些誇張,但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大多數日本家庭,都是隻有男人在外麵掙錢的,“雙職工”這種概念在日本不普及。相比於很多國家夫妻一起工作的情況,既然掙錢的人少了一半,那討論工資時要先“腰斬”也就不奇怪了。
也正因為如此,在日本社會,男人的地位,不是一般的高。無論東方西方,都有“女士優先”的傳統,唯有日本公司裏,電梯門口如果有男有女,肯定是女的按住電梯鈕殷勤微笑,男的大搖大擺捷足先登,雙方都很自然,畢竟男人是日本社會的架海金梁麼。所以,在日本做“Lady First”狀的,基本可以斷定是外國人。這種男女次序的顛倒,似乎也是我在世界各國所見的唯一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