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中國曆代監察控製力製度發展演變曆程(3)(2 / 3)

諫官製度的沒落也不能說和諫官製度本身一點關係也沒有。宋朝諫官脫離了宰相的管轄,由皇帝直接拔擢,這樣一來,諫官把針對的對象變成了宰相,於是宰相既要應付皇帝還要對付台諫,進一步削弱了相權,而把皇帝放到了一個沒人管的位置上。同時,諫官習慣了和宰相對壘,不管宰相是對是錯,總是要和宰相爭上一爭,大家都開始討厭諫官,不理會諫官的意見,自然諫官也就逐漸沒落了。

說到唐朝諫官的興盛和宋朝諫官的沒落,就不能不比較一下兩朝挑選諫官的區別。唐朝諫官要求有地方(基層)任職經驗。唐朝統治者認為隻有具備在地方州、縣或朝廷基層部門任職的經曆,才能體察民情,了解為政之要和官場運作規律,一旦身居台諫機構,就能有針對性地施行監察和諷諫。因此,唐朝廷曾多次強調:“凡官,不曆州縣,不擬台省”(《新唐書·張宿傳》);而宋朝諫官由皇帝親自任命,選擇年輕有學問、有名望、有識見、有膽量、能開口的人才擔任諫官,並不注重實際經驗,自然就難以避免清談誤國了。

總的看來諫官製度是一種好的製度,之所以在唐朝和唐以前興盛,而在宋朝走向沒落,這和統治者是分不開的。從這裏我們也可以看出,想成為一個優秀的領導者,並不僅僅是要控製別人,控製自己更是一門大學問。如何控製?在自己身邊安置一個“鬧鍾”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控製好了自己,讓自己盡量少犯錯誤,不犯錯誤,這樣的領導者,下屬自然會崇拜你,對你會大加推崇,這樣自然就可以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中國式的控製,其精髓不在於強權的壓迫,中國人當中也從來不缺乏硬骨頭,不畏強權者大有人在,隻有讓下屬從心底裏折服,這樣的領導者才能稱得上優秀。控製了下屬的心才能說得上是真正的控製。

乾隆帝曾公開說,“我聖人獨斷,怎麼能聽你們這些腐儒的意見。”當然我們現代人誰都知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的道理。而腐儒的存在也是難以避免的,我們總不能因為一兩個不合時宜的建議的存在,就堵上自己的耳朵,對一切意見都拒之門外。像乾隆帝這樣不僅閉目塞聽還妄自尊大的行為,實在是不能叫人心悅誠服。作為一個領導者,善於傾聽是一種美德,也是作為一個優秀領導者的基本品質。聽從有益的意見並修正自己的行為,這就像吃藥一樣,有了病可以治病,沒有病吃點維生素之類還可降低自己得病的可能性。

封駁製度:寬闊胸襟的衍生物

封駁製度對很多人來說都很陌生,我們所熟知的比較多的是禦史、錦衣衛、東廠這些詞,封駁起源於漢代監察製度,對皇帝失宜的詔命,封還並署列理由或意見。隨後列代均承襲這一製度,漢代的禦史,唐代的門下省,均有封駁權。清代大理寺所擁有的封駁權和“封駁”最初的作用已有不同,它指的是:發現不便施行者,可以封還,錯誤者,可以駁正。事實上是一種司法機關之間的監督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