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西園,欽差行轅。 WwWCOM
門前大街一側停了一長溜的大大的轎子,易知足攜眷歸來,上海本地以及附近府縣文物官員、本地商賈、大公所會館紛紛前來道賀補送賀禮,就連英法美三國在上海的領事以及商人也都入鄉隨俗前來恭賀。
易知足與宗室聯姻,道光下旨鼓勵旗民通婚,授權元奇銀行行紙鈔,這都是了不得的大事,明眼人心裏都清楚,元奇如今已不是大清第一商幫如此簡單,易知足這位一等子爵,南洋提督,元奇大掌櫃,不論是在朝廷還是在元奇的地位都將更為鞏固,錦上添花之事,誰個不願意做?
整整忙碌了三日,才算是消停下來,聽濤閣也恢複了往日的寧靜,易知足卻是沒能閑著,離開數月,積壓了大量的事情等著他處理不,東征倭國之事也已經拉開序幕,各種情報分析,物質運輸,兵員調動都已展開,他哪能空閑的下來。
“最近倭國流傳著一本手抄書《海外新話》似乎還沒寫完,是以咱們大清與英吉利戰爭為素材寫的。”任安著取出一卷抄本放在桌子上,接著道:“倭國幕府對有關那場戰爭的情況也極為重視,所有前往長崎貿易的海商都被要求詳細稟報關於那場戰爭的點點滴滴,倭國人稱這一類情報為‘阿片風書’。
倭國還要求海商收集咱們大清有關描寫那場戰爭的書籍,目前知道的有《夷匪犯境聞見錄》、《英國侵犯事略》、《乍浦集詠》等。”
易知足漫不經心的翻了翻那本《海外新話》,隨即遞給一旁的包世臣,這才開口道:“南洋海軍,以及對安南的戰事幕府難道就不關注?”
“回大掌櫃。”任安微微欠身道:“如今從乍浦前往長崎的海商都是咱們的人,口風很緊,倭國對此了解的並不多。”
易知足滿意的點了點頭,倭國通過唐人風書來收集大清的情報,一旦掌控了與倭國貿易的海商,也就等於是控製了倭國的情報渠道,略微沉吟,他才道:“定海最近會有大量的物質和戰艦兵員彙集,前往長崎的商船,從船主到船員水手都必須嚴格的甄選,不能有絲毫風聲泄露。”
“屬下明白!”任安幹脆的道。
待的任安離開,包世臣才放下手中的書,道:“海軍東征,皇上允準了?”
“去年提及過,皇上也沒反對。”易知足漫不在意的道:“應該算是同意罷。”
聽的這話,包世臣不由的一陣無語,這位爵爺什麼都好,就是膽子太大,如此大的事情,居然敢不請旨,換做是尋常武將和地方大吏,幾顆腦袋也不夠砍的,不過,想想去年打安南,對方同樣也是先斬後奏,朝廷不僅沒降罪,反而還順勢而為,大舉征討安南,看來,道光對於東征應該也是讚成的。
略微沉吟,他才道:“爵爺聖眷正濃,海軍訓練不足,為何急於東征?”
“兵製革新。”易知足也不瞞他,如實道:“皇上早有革新兵製之意,如今皇上年事已高,朝廷又獲得大額無期國債,估摸著應該很快就會推行兵製革新,海軍這點兵馬可是好不容易才操練出來的,我可不想他們沒有任何作為就被拆的七零八落的。
再則,東征最遲也拖不過明年,就算拖到明年,海軍訓練依然是不足,何不幹脆以實戰練兵?況且,咱們去年才打安南,倭國絕對不會料想到,咱們槍口一轉大規模東征,也算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包世臣清楚自己這位東翁的秉性,一旦拿定了主意,輕易不會更改,更何況東征也並非是對方心血來潮,而是早有蓄謀,自然不好勸,稍稍沉吟,才道:“國之大事,唯祀與戎,東征非是事,一旦箭在弦上,還是須及時奏報,以免授人以柄。”
授人以柄?易知足心裏暗笑,他授人以柄的事情可多了,也不在乎多上一條兩條,有朝一日他要是被朝廷定罪,十條八條的絕對沒問題,想是如此想,畢竟對方也是一番好意,當即便頜道:“先生的是,就勞煩先生草擬份折子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