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六章 立憲共和(1 / 3)

聽仁壽叫囂著與元奇開戰,還什麼遲戰不如早戰,慈安心裏無語到了極點,監國一年多來,對元奇了解的越多她越是覺的元奇深不可測,真要開戰,朝廷必然是一敗塗地,指望英法相助,那無異於是引狼入室。

見的奕枻沒吭聲,她緩聲問道:“七皇叔是何看法?”

“臣竊以為,應盡量避免與元奇反目開戰。”奕枻沉聲道:“元奇推行立憲的態度並不堅決,若是朝廷反應激烈,元奇極有可能退讓。”

“元奇若是步步緊逼呢?”慈安追問道。

略微沉吟,奕枻才道:“朝廷可遣人前往上海與易知足磋商,臣竊以為,元奇本身也不希望爆發大規模戰事,這不符合元奇的利益。”

聽的這話,仁壽卻是有些著急,連忙沉聲道:“元奇亡我大清之心,可謂婦孺皆知,朝廷百般容忍,隻會讓元奇進一步坐大。”

“元奇已成尾大不掉之勢。”奕枻打斷他話頭道:“朝廷如今無力與元奇開戰,一旦開戰,南洋艦隊必然封鎖渤海口,英法的支援壓根就指望不上!八旗新軍雖有十餘萬之眾,但武器彈藥皆仰元奇供給,戰力也與元奇新軍相去甚遠,此時與元奇開戰殊為不智。”

仁壽爭辯道:“早做籌謀,向英法大量采買武器彈藥,朝廷完全有能力與元奇於決勝負,一味退讓,日後連一戰的機會都沒有!”

“向英法大量采買武器彈藥?銀子呢?”奕枻毫不退讓的道:“打仗打的是錢糧,一旦開戰,便是傾國之戰,朝廷如何籌措這巨額軍費?而元奇則能輕鬆拿出上億甚至數億兩白銀!”

仁壽道:“借貸,英法能夠提供巨額的低息借貸。”

見的兩人你一句我一句爭辯了起來,慈安忍不住輕咳了一聲,聽的這聲輕咳,奕枻、仁壽兩人這才察覺有些失儀,登時訕訕住嘴。

略微沉吟,慈安才道:“朝廷正借助英法之力在津籌辦軍工,當前需要的是穩定,是時間,不宜輕啟戰端。”頓了頓,他才緩聲道:“立憲之爭,恭王上了份條陳,建言朝廷施行預備立憲,以安撫元奇,平息爭端,爭取民心,拖延時間。”著,她將奕訢預備立憲的想法細了一遍。

隻是略微琢磨了下,仁壽就開口道:“預備立憲實是居心叵測,朝廷一旦施行,立憲則必成定局,期限一至,朝廷將再無理由拖延,將迫於朝野壓力被逼實行憲政!”

奕枻卻是斟酌著道:“九年之期,可謂不短,朝廷足以建立軍工體係,自行生產武器彈藥。可慮者,一旦朝廷施行預備立憲,則憲政之思想必然深入人心。”

聽的這一句,慈安登時明白過來,自己一直感覺不安的原因就在於此,一旦朝廷施行預備立憲,朝野上下官紳士民必然都會了解和研究西方憲政,九年預備之期,則憲政思想必然是深入人心,屆時,朝廷若不推行憲政,必然朝野嘩然。

可洞察了這點又如何?難不成不允預備立憲?哪又該如何安撫元奇平息爭論?慈安不覺有些頭痛,提出預備立憲的是恭王奕訢,他又是何想法?是沒堪破這點?還是有意為之?若是奕訢有意推行立憲,那事情可就變的複雜了。

這事可以先放一放,當務之急是先平息立憲之爭,否則隨著報紙的摻和,爭論必然會無限擴大,默然半晌,她才開口道:“既是不能預備立憲,又當如何妥善處理此事?”

“皇太後。”仁壽朗聲道:“朝廷若是退讓,元奇必然得寸進尺,臣竊以為,不如明旨下,中西立國本源不同,大清以傳統綱常禮教立國,憲政不符大清禮儀法度,不宜仿效。”

如此公然挑釁,是嫌不夠亂嗎?如此不知道進退令慈安心裏有些不待見,不過她卻沒有發作,她心裏清楚,這些人需要籠絡,真要反對立憲,必須倚重這些人,平複了下心情,她才柔聲道:“皇上登基不久,且又年幼,不宜節外生枝,再則,朝廷籌建軍工也正是節骨眼上,此時不宜與元奇正麵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