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人力資源管理(13)(1 / 3)

培訓要落實經費。根據培訓的種類、內容等各方麵的因素,估計使用多少經費、經費的來源是否已經落實。

培訓計劃中要明確完成培訓目標提出的任務所需的培訓經費的數量和來源,並據此計算好培訓量。

8培訓地點

為了保證培訓順利實施,就要事先選擇確定好培訓地點,培訓地點包括培訓基地和培訓場所。培訓地點一經確定,應及時通知培訓教師和受訓者。

9培訓設施

培訓設施的好壞對培訓的效果有重大影響。因此,要從視覺效果、聽覺效果、溫度控製、教室大小、座位安排、計算機輔助教學設備等方麵搞好培訓環境的布置。尤其是一些特殊的培訓,需要一些特殊的設備,事前一定要準備好。

三、開發培訓課程

對員工進行培訓,是通過培訓課程來進行的。根據培訓需求,如何設計好培訓課程是值得每一位培訓者深思的。

培訓課程設計的主要原則是要符合成人學習知識的規律。無論是教學內容的編排、教學模式與方法的選擇,還是教師的配備、教材的準備等,都要遵從這一原則。

與學科課程一樣,培訓課程設計應包括下列一些要素:

①課程目標:根據環境的需要而定;

②課程內容:以實現課程目標為出發點去選擇並組合;

③課程模式:有效體現課程內容,采用配套的組織與教學方法;

④課程評價:對課程目標與實施效果的評價;

⑤教材:切合學員實際,提供足夠信息;

⑥學習者:學習背景與學習能力;

⑦執行者:理解課程設計思想的主持人和教師;

⑧時間:短、平、快,要求充分利用;

⑨空間:可超越教室的空間概念。

所以,所謂的培訓課程設計,就是根據培訓的根本目的,對上述要素采取不同的方式,作出不同的處理。

為了設計好培訓課程,理查德·施弗博士設計了一種稱為“五個E”的教學計劃。這一教學策略有助於設計出滿足所有受訓者需求並適應所有學員學習風格的培訓項目,它旨在鼓勵受訓者把他們學到的新知識和新技能應用於自己的工作環境中。

吸引(Extract)。吸引就是運用各種辦法激起受訓者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興趣,讓他們心裏產生疑問,幫助他們充分調動以前的知識。

探索(Explore)。探索就是讓受訓者“心存疑問”,鼓勵他們相互溝通和交流。探索活動包括調查研究、解決問題、產生問題、進行假設、產生想法等過程。

解釋(Explain)。解釋就是鼓勵受訓者傾聽他人的看法,展開批判性分析,提出問題,解釋並論證自己的看法。解釋需要受訓者把現在的知識與以前學到的東西進行類比,它訓練人們的批判性思維,鼓勵人們的準確觀察。

擴展(Expand)。擴展就是要綜合新技能,變通以前學習的知識,提出新問題和學習新信息。擴展要求受訓者分析論據,考察他們是否理解了自己的想法。

評估(Evaluate)。評估用來了解受訓者是否真正理解了知識,通過提出開放性問題鼓勵進一步調查研究。

四、實施培訓活動

培訓活動能否達到預期的目標,最終要通過培訓活動的實施過程來確定。培訓活動的實施最主要的考慮是選擇與受訓人員、培訓內容相匹配的方法。此外要對培訓計劃前、計劃中、計劃後的各項活動做好協調工作。要注意的具體事項(見表4-2)。

五、評估培訓效果

評估培訓效果是指收集培訓成果或運用一定的方法或測量標準以檢驗培訓是否有效的過程。這主要是調查收集受訓者和有關人員對培訓項目的看法,受訓者學習後態度行為的變化,是否達到了培訓的預期目標,以及培訓對企業的整體績效的提高和培訓需求的滿足程度。隻有當企業能在培訓和工作績效之間建立聯係時,才能確保培訓是成功的。因此,對培訓效果進行評估是培訓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工作,並被視為培訓流程的核心環節。

(一)評估培訓的標準

評估離不開標準,所謂評估標準即評估培訓活動的效標,是對培訓方案、培訓實際效果等進行檢測的依據。美國科克帕模式關於培訓評估提出了四個層次的論點:

1反應標準

反應標準即測定受訓者對培訓項目的反應及程度,主要了解受訓者對整個培訓項目的感覺和印象,包括項目是否反映了培訓需求,項目所含各項內容是否合理和適用等。反應標準常常以問卷和測評表來評定,受訓者的反應信息,可以給培訓者提供直接的反饋和改進建議,特別是在課程內容、培訓技巧和培訓師的選擇方麵存在明顯不足時,這一方式十分有效。

2學習標準

學習標準即測試受訓者對所學的原理、技能、態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事實上是要回答“參加者學到東西了嗎”這樣一個問題。這項指標可以用培訓後的考試、實際操作測試來考查。如果受訓者沒有掌握應該掌握的東西,說明培訓是失敗的。

3行為標準

行為標準是以受訓者回到崗位後的工作實際的變化作為評定的依據,即考察培訓在多大程度上使受訓者的實際工作行為發生了變化。行為標準主要由一些可以量化的指標來表現,如產量、出勤率、廢品率和事故率等。但是如果培訓是為了提高管理水平或者改進工作態度,就需要把培訓要求轉化成較為客觀的行為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