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2章 財務管理(22)(1 / 3)

(1)對成本形成的控製。產品的生產過程也是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耗費過程。產品成本的高低與各種消耗的多少都有關係。一般而言,企業生產某種產品之前都會根據市場供求狀況對產品的價格水平、成本高低和利潤多少作出測算,如實際生產時各種消耗超過預計水平,則成本升高、利潤降低,那就應該查找成本升高的原因,采取必要的財務措施減少消耗、降低成本。因此,成本形成過程中的財務調控要隨時關注成本參數的變化,盡力做到防患於未然,使產品的盈利水平保持在滿意狀態。

(2)對成本補償的控製。成本補償的目的是解決成本開支範圍和標準等主要問題。雖然生產產品時的耗費決定著成本補償的必要性,但並不是各種生產耗費都全部通過產品成本去補償,要分清生產活動的性質和形成成果的形式。對成本開支範圍的控製,一方麵控製著資金運動的渠道;另一方麵又製約著某些不合理經濟行為的發生。

(3)對平均成本的控製。市場上產品價格的競爭,實質上是產品成本的競爭。產品的部門平均成本是製定產品價格的基礎。當企業的個別成本與平均成本相等時,企業可獲得平均利潤;當企業的個別成本低於平均成本時,企業能獲得超額利潤;反之,企業隻能獲得低於平均水平的利潤,甚至無利或虧損。企業通過個別成本與部門成本的比較,可以預計自己的盈虧水平,從而便於采取措施進一步降低個別成本,獲取更高的盈利。

4對收入的控製

銷售收入控製的目標是將適銷對路產品的價值及時實現,獲得銷售收入,以保障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良性循環。銷售收入是已實現的產品價值,它標誌著產品已從生產領域進入流通領域或消費領域。銷售收入的取得,對企業經濟效益的實現有著直接的製約作用。

(1)對銷售收入形成的控製。銷售收入調控的首要內容是對其形成的調控。產品能否銷售出去,是產品的使用價值能否實現的關鍵;而產品售價的高低,是產品價值實現多少的決定因素。而銷售是否順利,與企業產品質量的優劣、性能的好壞、服務的便利程度密切相關,也與市場的供求狀況密切相關。除了盡量產出質優、成本低的產品之外,還需加強售後服務及銷售管理,積極利用已有的市場和開拓新市場,竭力將產品銷售出去,防止產品庫存增多,造成積壓。不然,產品長期大量積壓,則要占用大量的流動資金,企業就難以正常從事生產經營,甚至導致惡性循環。

(2)對銷售收入初次分配的控製。銷售收入實現後,就要對銷售收入初次分配調控。銷售收入初次分配分為成本補償、計繳銷售稅金和核算利潤三個部分。銷售稅金通常比較穩定,利潤高低與成本升降成反方向變化。因此,對銷售收入初次分配控製的重點是保證銷售收入按正常順序分配。

5對利潤的控製

利潤是企業的最終經營成果,是反映企業經濟效益好壞的核心指標,是企業財務資金的重要來源,利潤調控在財務調控中處於中心地位。

(1)對利潤形成的控製。利潤是產品剩餘價值的貨幣表現。利潤作為企業生產經營的目的和最終成敗的反映,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業整個生產經營過程的效率或效益。因此,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或製約,諸如銷售量、銷售價格、產品銷售結構、成本和稅金數額等,都從正麵或反麵影響著利潤額。企業經過一個時期的生產經營之後,要對實現的利潤進行比較,如超過了同行業的平均水平和自己的預期目標,便說明企業整個生產經營過程是協調和順利的。相反,如果利潤較少甚至出現虧損,企業就有必要運用“因素分析法”對生產經營過程及各個環節進行剖析,找出製約利潤增加的最終原因,盡快采取措施將影響利潤增長的因素消除。

(2)對平均利潤的控製。平均利潤反映的是一個行業或一個部門的盈利狀況。每個企業根據行業平均利潤與自己的個別利潤進行比較,可發現自己的優勢或不足。從國家或部門的角度來講,則可以利用平均利潤的變化來調控價格水平或價格浮動幅度,並借此鑒別企業經濟效益的好壞,亦可據此分析和調整國家的投資政策、價格政策,等等。特別是當資金可以自由地根據其盈利水平的高低從一個行業流向另一行業,平均利潤便自發起到了調節社會資源配置結構,進而調整經濟結構,尤其是產業結構的作用。因此,國家應當定期公布各行業的資金利潤率、產值利潤率及成本利潤率的數值,借此引導企業行為朝著有利於宏觀經濟平衡協調的方向發展。

(3)對利潤分配的控製。利潤分配是指將生產經營的最終成果按照一定原則分給國家、企業和職工。它是利潤調控體係中的重點環節,是整個財務調控的重心所在。隨著分配進行,積累與消費的比例也隨之確定。利潤分配合理,一來能調動各有關方麵的積極性,實現社會性的公平分配;二來有助於使積累與消費比例的合理與經濟發展後勁的增強。在對利潤分配的控製中,重點是對分配方式和比例進行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