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與費用既有區別又有聯係。兩者之間的區別是,費用通常是指某一時期(月、季、年)內實際發生的消耗,與時間有關;而成本則是按一定的計算對象歸集,與成本對象相聯係,反映的是某一時期某種產品所應負擔的費用。而兩者之間的聯係為費用是計算成本的基礎。以製造成本為例,製造成本是指企業生產經營過程實際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工資、其他直接支出和製造費用,應按照一定的標準分配計入生產經營成本。前三項為直接費用,直接計入產品成本;製造費用為間接費用,應按適當標準計入產品成本。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和銷售費用,屬於期間費用,與產品產量關係不密切,不計入產品的製造成本,作為當期費用處理。
采用製造成本法確定企業產品成本,必須嚴格規定費用歸集和分配費用,同時必須劃清以下界限:
(1)對本期成本費用和下期成本費用的界限,企業應按照權責發生製原則和配比原則進行劃分。對屬於本期發生的成本費用,不論其款項是否支付,均確認為本期成本費用;反之,不屬於本期發生的成本費用,即使其款項已在本期支付,也不確認為本期成本費用。
(2)對產品成本和產成品的界限,企業應當注意核實期末的在產品數量,按照規定的計算成本的方法正確計算在產品成本,不得對在產品或產成品的成本進行人為調整。
(3)各種產品成本的界限。凡是直接費用,應直接計入有關產品,對於幾種產品共同發生的費用,必須按照收益原則,采用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將其計入相關產品的生產成本。
從會計分期原則和權責發生製原則、配比原則上看,在不同的會計期間,成本和費用是有嚴格區別的,兩者不能混用。而從持續經營原則來看,成本最終都要轉化為費用,成本和費用的概念有時並不嚴格加以區別。由於本章主要介紹的是成本費用的管理,因此對於成本與費用的概念並不嚴格加以區分,此後的成本管理均包含了成本與費用的管理。
二、成本費用的分類
會計學按照經濟內容,把成本分為產品成本和期間費用。
1產品成本
產品成本是以銷售為目的而購入或製造產品的相關成本,一般分成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製造費用,簡稱“料工費”。直接材料就是產品製造過程中耗費的原材料,通常構成完工產品的實體。例如電器公司生產電冰箱使用的薄鋼板,雜誌社出版雜誌使用的紙張等等。直接人工就是直接生產產品的員工的工資、津貼和獎金。例如計算機裝配廠裝配工人的工資,汽車零部件廠車工的工資等等。製造費用是為生產產品所發生的、不能直接追溯到產品上去的各項間接費用,並可進一步分成間接材料、間接人工和其他製造費用。製造費用包括的內容很多,如折舊費、保險費、水汽電等公用事業費、車間管理人員工資、廠房設備維護費等等。
2期間費用
期間費用是與特定期間相聯係的,在一定期間內與產品的生產數量沒有直接聯係,期間費用發生額在損益表中攤銷,而不必追溯到特定產品上。期間費用一般包括營業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三項。營業費用主要包括營銷費用、配送成本和客戶服務成本;管理費用主要包括研究與開發成本、設計成本和行政管理成本;財務費用主要包括利息、銀行手續費和彙兌損益等。
除按上述經濟內容和計入產品的方式分類之外,還可從其他視角分類:
(1)按計算時間將成本分成實際成本和標準(計劃或目標)成本。前者根據成本實際發生的數額計算;後者則是在成本實際發生之前計算的預期成本或計劃成本。
(2)按成本習性將成本分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變動成本總額隨產品銷售量的增減變化而變化;固定成本總額在一定期間和範圍內,與銷售量多少無關,處於穩定狀態。
(3)按決策權力將成本分成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在企業中,如果一個部門的決策影響到某個成本項目是否發生或在多大程度上發生,那麼,該成本項目就由這個部門負責,屬於這個部門的可控成本,否則,即是不可控成本。在企業中所有的成本都是可控的(例如:總經理可通過關閉工廠將成本降低為零),對於具體的成本項目來說,需要弄清楚的是該項目對誰或對哪個部門是可控的。
三、成本計算
在以計算機為基礎的會計係統中,成本計算的大部分工作已經由計算機來完成,但計算機不能在風險條件下取代決策者將會計信息加工成可以直接實施的決策。
(一)成本對象
成本對象就是成本發生後所達到的目的。“目的”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例如購買一輛轎車、執行一套流程、印刷一份雜誌等。
(1)通常成本對象主要是指產品、服務或客戶。
(2)在實行成本責任製的條件下,成本對象是指作為決策者的人,計算人的責任成本。這與產品、服務或客戶作為成本對象並非相互排斥,例如產品,其在生產過程中所耗費的成本都是在決策者的決策下發生的,同時也是決策者的責任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