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計劃是指根據成本決策所確定的目標,具體規定在一定時期內為完成生產任務所需生產費用,確定各種產品的成本水平,並提出達到這一水平的措施。企業成本計劃是企業綜合經營計劃的重要專業計劃之一,要適應市場需要,以提高企業和社會經濟效益為中心,控製生產費用,規範企業生產經營行為和活動,挖掘降低成本的潛力。企業成本計劃應編製滾動計劃、彈性計劃、單獨應變計劃。
4成本控製
成本控製指按預先規定的成本標準(如材料消耗定額、工時消耗定額等),對實際發生數進行對比分析,並確定差異產生原因的方法和程序。成本控製是在產品成本形成過程中對成本的具體管理工作,始終以改進工作為手段,以降低成本為目標,貫穿於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如新建項目的可行性分析、新產品設計中的價值工程分析、日常控製的標準成本製等。
圖7-5成本控製的原理
控製過程包括兩個階段:一是計量執行過程實際執行計劃的進度或結果;二是將計量的實際進度或結果與計劃進行比較,遵照“按例外管理”的原則,如果實際與計劃基本相符,可放手不管;如果實際與計劃偏離,就應該采取幹預或矯正措施,使實際執行過程重新回歸計劃目標要求的方向。同時,由於管理是相對一個組織而言,而組織又是有層級的,執行總是下級的事情,而計劃和控製總是上級的事情,諸如此類,不一而足。成本管理從而與成本控製與管理的概念是相同的。據此,我們用圖7-5說明成本控製的原理。
從圖7-5看出:上級經理通過計劃職能為下級或成本中心經理製訂“成本(業績)標準”;然後由成本中心經理去執行;在執行過程中,上級經理或其委托人(比如會計)對成本中心經理執行標準的進度或結果進行計量即“實際成本(業績)的計量”;然後將實際成本與成本標準比較,編製反饋報告送達上級經理,上級經理根據按例外管理的原則,決定是通過成本中心經理整改還是允許其繼續運行。
5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是指按生產工藝特點和組織管理特點所選定的成本計算對象,歸集分配生產經營過程所發生的費用,計算出成本計算對象成本的方法和程序。在我國企業成本核算的主要目標是計算產品成本,從補償和控製角度來看,成本核算方法主要有品種法(簡單法)、分批法和分步法,還有在這些方法基礎上進行改進的方法,如定額法。隨著管理和控製理論的引入,在“不同目的、不同成本”思路的引導下,出現了各種成本概念和成本核算的方法,如責任成本、質量成本、作業成本等等。成本計算是成本核算的中心內容,是指對生產經營中所發生的各種費用,按照一定的對象和標準進行歸集分配,以計算確定各對象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
6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主要是利用成本核算資料與目標成本、上年實際成本、責任成本、國內外同類產品的成本進行比較,以了解成本的變動情況,係統地研究成本變動的量差、價差等因素和原因。通過成本分析,可以深入了解成本變動的規律,尋求節約勞動耗費、降低成本的途徑,推動企業向社會提供適銷對路的質優價廉的產品,以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成本分析應以單位產品成本分析為重點,分析產品產量、質量變動對成本的影響;深入分析材料、能源消耗定額差異;分析技術經濟指標變動對成本的影響等等。
7成本考核
成本考核是指利用成本資料對責任人或責任單位進行成本管理業績和責任的分析對比並作出獎罰決定的過程。成本考核有企業內外之分,企業外部的考核是指所有者或主管部門對企業進行指標考核評價;企業內部的考核是指企業按照有關規定,將成本指標與責任人或責任單位的利益相聯係對內部單位或人員的考核和評價,它是日常考核的重點內容,同時企業內部的考核必須區分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一般隻考核前者的指標,而後者的指標僅作為參考,不予考核,以體現公平。成本考核強調成本管理中的“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旨在充分調動各部門人員成本管理的積極性,加強成本管理的責任,以促進各部門成本管理工作的開展。
標準成本管理
標準成本是一種預計成本,代表高效率下所應發生的成本,可以用來衡量成本管理的業績。通過標準成本,管理人員能夠隨時發現管理上的偏差(實際成本與標準成本不符),並可采取措施迅速補救,以控製成本。標準成本管理係統作為成本控製係統,至少應該包括確定成本中心、製訂成本標準、計量成本業績、差異分析(成本比較)、編製反饋報告等5個環節。
一、成本中心的確定
成本(責任)中心是成本責任的承擔者和控製的對象。首先,確定成本中心要兼顧兩個方麵:一是組織結構,企業每個組織單位都可以粗略地看成成本中心;二是生產過程,對製造企業中的生產過程來說,每一個生產步驟都可以設立一個成本中心,成本中心的設置和生產部門的設置是完全一致的。其次,每個成本中心還必須同時符合以下3個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