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納稅管理是通過對企業經營活動的事先安排來實現的,這將直接影響管理者對投資、融資、生產、經營和利潤分配的決策。納稅管理不能獨立於企業財務決策之外,偏離企業財務決策的方向,否則會影響到財務決策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導致企業錯誤的財務決策產生。例如,稅法規定企業出口產品可以享受退稅政策,企業選擇開放式出口經營策略,必然會為企業帶來更多的稅收利益。但是,如果撇開國際市場對企業產品的吸納能力和企業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片麵追求出口經營帶來的稅收利益,那就會誘導企業作出錯誤甚至是致命的營銷決策。
(三)成本效益原則
任何一項納稅管理方案都有其兩麵性:實施某一項納稅管理方案,納稅人在取得稅收利益的同時,要為該納稅管理方案的實施付出相關的費用,要為因選擇該納稅管理方案而放棄其他方案損失相應的機會收益。一般當新發生的費用或損失小於取得的利益時,該項納稅管理方案是合理的;當費用或損失大於取得的利益時,該納稅管理方案就是失敗的。
例如,推遲納稅可以取得貨幣資金的時間價值,減輕稅收負擔。有人就提出可以通過盡早購入原材料等外購貨物,較早地進行進項稅額的抵扣,延緩增值稅的繳納。毋庸置疑,這種籌劃辦法確實可以給企業帶來稅收上的好處。但是稅法規定:工業企業未入庫、商業企業未付款,購進貨物的進項稅額不得抵扣。由此,企業利用盡早購貨來推遲增值稅納稅義務的辦法就可能造成庫房緊缺、存貨占用大量資金、管理費增加等一係列問題,從而使該納稅管理方案的可操作性大打折扣。
可見,納稅管理和其他財務管理決策一樣,必須遵循成本效益原則,隻有當管理方案運行後的所得大於支出時,該項納稅管理才是成功的。
三、風險防範原則
納稅管理中納稅成本的控製與管理經常在稅收法律法規規定的邊緣進行操作,這就蘊涵著很大的操作風險。如果無視這些風險,盲目地進行納稅成本的控製,其結果可能是事與願違。
堅持風險防範原則,首先就要全麵、準確地掌握稅收政策,係統地運用稅收政策,減少納稅風險;其次要及時掌握稅收政策、經濟環境及企業自身活動的變化,調整原有納稅管理措施,適應新的變化,分散納稅風險。
四、社會原則
社會原則,亦稱社會責任原則。企業的經濟行為會產生外部效應,外部效應有時表現為外部效益,有時表現為外部成本。企業作為社會的成員,應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盡量減少外部成本的發生。例如,企業利用國家鼓勵環保產品生產的稅收政策,調整產品結構,生產環保產品,這一經濟行為不但會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還會給社會帶來外部效益,使企業的社會責任與其財務利益、納稅管理目標相一致。
五、經濟原則
經濟原則即納稅管理成本最小化原則。它包括:
1便利原則
即納稅管理方案的操作方法越容易越好,操作過程越簡單越好。
2節約原則
有效的納稅管理可以給企業帶來較大的利益收獲。但是,無論企業是依靠自己內部的力量實施管理,還是借助外部的專業機構進行管理,都要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因此,在實施納稅管理方案時應對其實施全過程中的成本進行預算,將納稅管理成本控製到最低點。
企業納稅管理的內容
企業納稅管理的內容是指納稅管理涉及的具體範疇,包括納稅政策管理、納稅成本管理、納稅程序管理、納稅風險管理與納稅爭訴管理五個方麵。
一、企業納稅政策管理
企業納稅政策管理是納稅管理的基礎環節和主要內容,是企業對自身納稅管理活動中所涉及的稅收法律法規以及其他經濟政策法規的收集、整理、分析,應用於納稅管理實踐的一係列管理活動。
納稅政策管理是企業納稅管理的基礎環節和主要內容,原因有三:
上促進企業對納稅風險的防範與納稅成本的控製。
第二,雖然我國稅收法律法規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經濟改革的深入,稅收法律法規會有一些調整與修改,以適應經濟環境的改變和未來社會的發展。這些宏觀政策的調整與修改會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及其納稅策略、納稅方案產生影響。如果企業不及時按新法規的要求調整自己的納稅管理策略與方案,很可能會導致納稅風險的出現和納稅成本的提高。因此,企業納稅政策管理有助於及時了解稅收及相關經濟法規的調整與修改,切實保障納稅管理的有效性。
第三,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是動態的,其生產經營內容和範圍在不斷發生著變化,隨時可能會有新情況發生,納稅政策管理將有助於企業及時解決由於生產經營變化而帶來的新的納稅問題,有效消除納稅風險,降低納稅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