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5章 生產經營管理(1)(1 / 3)

生產運作管理

生產運作管理概述

一、生產運作與生產運作管理

生產運作是指從投入到產出之間的轉換關係。其中,投入是生產運作的前提條件,轉換是生產運作的必要過程和手段,產出市場是生產運作的直接目的和結果。沒有投入的產出是不可能實現的,沒有產出的投入是無效的。企業生產運作的主要任務在於保證投入與產出之間轉換過程的正常進行,防止投入與產出之間轉換過程的中斷。生產運作的主要目的在於提高投入到產出的轉換效率,實現產出與投入之差的最大化。要全麵理解生產運作的內涵,需要明確認識以下幾點:

(一)任何企業的活動都離不開要素的投入

投入是生產運作的起點,任何企業的活動都離不開要素的投入,這正是所謂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企業投入要素的數量和種類因企業的性質不同而存在較大的差異,但不管有多大差別,企業投入的要素總可以歸結為這樣幾類,即勞動力、資本、土地,這些被稱為傳統的生產三要素。在現代科學技術條件下,科技和信息已經成為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重要要素,並且對企業的投入、產出過程產生重要影響,因此科技和信息也是企業投入必不可少的生產要素。但是,僅僅投入以上要素是不夠的,還必須投入一種具有整合作用的要素,這種要素就是管理。管理要素的重要作用就在於它能夠將其他要素有機地整合起來,在各獨立的要素之間建立起內在的聯係,從而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並實現整體功能大於各局部功能的效果。如果沒有管理要素的投入,其他要素很可能是各獨立要素的簡單堆積,無法發揮其協同作用。

(二)任何企業的活動都必須經過相應的轉換過程

企業的任何活動都離不開要素的投入,但企業投入要素的目的不是為了投入,而是為了實現更大的產出,取得產出與投入之間的利益。對企業來說,最好的辦法是不投入或少投入就能夠實現多產出。由於沒有投入的產出是不現實的,所以企業隻能追求如何以最少的投入實現最大的產出。但投入不可能直接成為產出,還必須經過相應的轉換過程,采取相應的轉換方式與方法,如物理轉換、化學轉換、手工轉換、機械轉換、即時轉換、延時轉換等,不同的轉換方式與方法,會產生不同的產出結果,並且影響著產出的數量和質量。傳統生產管理主要集中於轉換過程的管理,目的是提高轉換的效率,降低轉換的成本。現代生產運作管理不僅強調轉換過程的管理,更強調對投入過程和產出過程的管理,目的是以最少的要素投入、最優的要素投入組合、最恰當的轉換方式與方法來實現最大的產出,這就是現代大生產的基本框架和理念。

(三)任何企業生產的結果都是產品

過去人們對產品的認識主要集中於物質形態上,將企業生產出來的物質形態的東西稱為產品,非物質形態的東西稱為勞務或服務,並以此將企業分為生產性企業和非生產性企業。其實企業都是生產性的,因為企業都要有從投入到產出的轉換過程。企業之間的差別不僅僅表現在產出結果上,還表現在投入、轉換的各個環節。因此,從廣義的角度講,任何企業都是生產性企業,任何企業生產的結果都是產品,隻不過是產品的形態不同罷了。

根據產品形態的差異,大致可以將產品劃分為這樣幾類:

(1)純有形產品。這類產品看得見、摸得著,是具體的有形物品。產品之間不存在差別或差別較小,如鋼材、水泥、麵粉等。顧客購買這類商品的目的就是為了消費商品本身,不需要消費商品本身以外的內容。企業管理的重點是提高純有形產品的質量,降低其成本。

(2)以有形為主、無形為輔的產品。顧客購買這類商品的目的是為了消費產品的有形部分,但為了保證有形產品的正常消費,企業還必須提供產品的無形部分作為消費的手段。轎車、空調、計算機等都屬於這種商品類型。對於這類商品,要求企業既要提高產品質量,又要提高服務質量。

(3)以無形為主、有形為輔的產品。顧客購買這類商品的目的是為了消費產品的無形部分,但為了保證無形產品的正常消費,企業還必須提供產品的有形部分作為消費的手段。時間產品、空間產品等都屬於這種商品類型。對於這類商品,要求企業既要提高服務質量,又要提高產品質量。

(4)純無形產品。這類產品看不見、摸不著,產品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如信息、知識等。顧客購買這類商品的目的不是為了滿足其物質需要,而是為了滿足其更高層次的精神需要。這類商品能夠給企業帶來更大的附加價值,現代的知本家和過去的資本家在財富積累速度方麵的差異,已經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值得一提的是,對產品按照其形態進行分類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說明生產的本質,以便於人們更全麵、更客觀地把握生產運作的內涵。更為重要的是,向人們揭示這樣一個道理:在知識經濟條件下,企業靠有形的產品積累財富,財富積累速度緩慢,隻有靠無形的產品積累財富,才能加快財富積累的進程。因此,加快無形產品的開發,不斷提高產品的技術、文化和知識含量,既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客觀要求,也是企業謀求競爭優勢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