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生產能力需求與需求季節性變動等其他平均偏差有關,而很少涉及周期性或長期性趨勢。這些偏差極其重要,因為有時候它能夠給生產運作係統滿足需求的能力造成嚴重的壓力,而在另一些時候,卻又會使生產運作係統的生產能力閑置。
企業能夠運用標準的預測技術確定季節性變動圖,盡管通常人們隻提到需求的年度波動,其實,季節性波動也反映在每月、每周甚至是每天的生產能力需求中。表1-6提供了一些經常按照季節性需求波動的產品的例子。
當時間間隔不是呈現需求季節性波動時,需求分析可以將需求變動以正態分布、均勻分布或泊鬆分布等概率分布來描述。例如,某小餐館午飯時間對咖啡的需求描述為有一定均值和偏差的正態分布,星期一早晨進入某一個銀行辦理業務的顧客近似為有一定均值的泊鬆分布。然而,這並不是說任何隨機變動都能被描述為一個標準統計分布,特別是服務係統,經常出現對生產能力需求的特大變動,除非服務要求能被計劃安排。
(二)生產能力與生產任務(負荷)的平衡
進行生產能力與生產任務的平衡,首先要將生產任務與生產能力進行比較,然後按照比較的結果采取措施,最後計算生產能力利用指標。一般企業可以用產品數或台時數比較生產任務和生產能力,大多數企業選用後者。
1單品種生產企業可用具體產品數進行比較
單品種生產企業可用具體產品數進行比較時采用的指標是:設備生產能力和設備年有效工作小時數。通常取最小的設備生產能力(台數)作為生產線或企業的生產能力,將其與計劃產量比較:
設備生產能力=設備年有效工作小時數單位產品台時定額
設備年有效工作小時數=全年工作日數×每天工作小時數×1-設備停修率
2多品種生產企業可用代表產品或假定產品進行比較
對於多品種生產的企業,可以用代表產品或假定產品進行比較,但計算較複雜,不如用台時數計算方便:
j設備生產任務=∑nitij(1+ri)
式中,ri為產品補廢台時損失係數,經常由統計數據確定。
將j設備年有效工作小時數與j設備生產任務台時數比較,可以得知生產能力是否足夠。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是一種生產能力與生產任務總量的比較。由於市場需求的不均勻性,即使總量上平衡,某段時間內設備負荷仍可能超過生產能力。總量平衡還有一個問題是,無論生產作業計劃安排得如何細致,設備的空閑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企業在實際應用時,有的企業將生產能力再打一個折扣,如生產任務量達到能力的90%,就可以算是平衡了。一旦當生產任務與生產能力不平衡時,一種方法是增加能力,如操作人員的加班加點。另一種方法是減少、調整生產任務或轉包一部分生產任務給其他企業。
三、增強企業生產能力的策略和主要途徑
擴大企業生產能力對企業有很大的吸引力,這首先來源於經濟上的原因。企業可以實現規模經濟帶來的利益。其次還有競爭上的原因。如大企業在競爭中享有的優勢。再次是管理上的原因。如企業高層決策者的意願和目標等。這些原因都會成為企業增加生產能力的動力。然而,有些企業在增加生產能力時,恰恰沒有很好地研究需求的增長,對需求預測的質量未進行認真的把關。由此可能帶來盲目性地增加生產能力,而使得企業處於被動地位。
(一)企業生產能力增加的時間選擇策略
一般來說,市場需求的增長或變動是連續的,而企業的生產能力卻由於技術上和經濟上的原因,其增長往往是分階段進行的。這就形成了企業生產能力或者超出市場需求,或者滯後於市場需求的矛盾:
企業生產能力的緩衝=企業生產能力-市場平均需求
增加企業生產能力的時間選擇策略,一般都會與企業生產能力的緩衝數量有關。企業生產能力得以提高的三種時間選擇策略。
1企業的生產能力超前於市場需求的時間選擇
企業生產能力超前的策略,是在增加生產能力時,始終讓企業的生產能力保持一個正向的緩衝,即表示企業的生產能力增加的折線,一直在市場需求增長線的上方。這種策略的指導思想是試圖充分保證市場需求的滿足。實質上,這種情形是形成了一個間歇的、過剩的生產能力。這種能力的正緩衝既可以為預期的市場需求增長做好準備,又可以對未預期到的市場需求作出迅速的反應,以利於更好地滿足用戶的緊急訂貨要求,從而有利於擴大市場占有率。當存在一個不斷擴張的市場或當建設和運作生產能力的成本比起缺少生產能力的成本相對便宜時,采用這種策略是非常適合的。
2企業的生產能力同步於市場需求的時間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