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5章 生產經營管理(11)(1 / 3)

標準成本控製亦稱標準成本製度。它通過對控製對象事先確定標準成本,在生產過程中,不斷地將實際消耗量與標準成本進行比較,計算成本差異,分析差異原因,采取控製措施,將各項成本控製在標準成本範圍之內。標準成本、費用預算、差異分析是標準成本控製的核心。標準成本的製訂和費用預算的編製是對成本的事先控製,成本差異的計算和分析是對成本的事中、事後控製。該方法已經成為企業成本控製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標準成本製度是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以事先預定的標準成本為依據,衡量實際發生的成本,計算偏離標準成本的差異,從而把各項成本都劃分為標準成本和成本差異兩部分,並分別記錄入賬和歸集。標準成本製度包括標準成本製訂、成本差異分析和成本差異處理三個有機組成部分。

(1)標準成本控製的作用。實行標準成本製度,能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隨時掌握實際成本脫離標準成本的差異及其產生的原因,以便及時采取適當應對策略和調整措施,從而實現以標準成本為依據的“過程成本控製”,有利於加強成本管理。標準成本控製是加強成本管理的重要手段。

標準成本控製為考核工作業績提供重要依據。標準成本是經過周密的分析研究和技術測定而製訂的科學的預計成本,是應當努力達到的成本目標。通過實際發生的成本同標準成本的對比分析,可以了解有關部門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的高低,它不僅是衡量實際成本水平的一個尺度,而且是考核工作業績的一個依據。

(2)標準成本控製的程序。製訂標準成本的工作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製訂基本的標準成本。按產品設計測算的各種標準消耗量、標準單價製訂基本的標準成本。它主要作為各個時期的標準成本比較的基礎,但它不能反映出逐年應該達到的標準水平,因此,它在實際工作中較少采用。

第二階段:製訂理想的標準成本。理想標準成本是根據最佳生產技術條件、最優秀的經營管理狀態下所能達到的標準來製訂的標準成本。這種標準成本由於要求過高,難以達到,所以也很少采用。實際工作中可以把它作為奮鬥目標的參照。

第三階段:根據實際情況對標準成本進行修訂,製訂出正常的標準成本。根據企業正常的耗用水平、預測價格和目前有效經營條件等實際情況,擬定出計劃期實際使用的標準成本。它可作為編製預算、考核成本控製效果的依據,正式確定使用後,一般在年內不得修改。

編製費用預算。製訂標準成本與編製費用預算聯係十分緊密。標準成本是單位產量計劃成本,成本預算是計劃成本總額,它們都是成本控製和考核的依據。標準成本製訂後,以它為依據編製產品生產成本預算。

事中進行支出控製。這是指企業內部對產品成本負有責任的各級單位,以事前製訂的標準成本為基礎,對成本形成過程中發生的各項成本和費用的實際開支進行嚴格的監督、計量、記錄、計算,控製各種消耗按標準成本規劃的水平發生的成本管理活動。

事後考核和分析。隨時將脫離標準成本的各項差異通過賬戶係統彙總,揭示產品實際成本脫離標準成本的情況。期末用當期產量按標準成本計算績效預算,對產品成本進行考核和分析,為策劃未來的標準成本方案提供依據。

(3)成本差異分析。成本差異是指在一定時期生產一定數量的產品所發生的實際成本與標準成本之間的差額。它反映了實際成本偏離預定目標的程度,當實際成本大於標準成本時表示超支,反之表示節約。

變動成本差異分析。變動成本差異是由實際發生的變動成本與標準變動成本之間的差額決定的。這一差額由兩部分構成:一是由於價格脫離標準造成的價格差異,二是由於用量脫離標準造成的用量差異。對於造成差異的原因,要進行具體分析和調查,才能明確最終原因和責任歸屬。

變動製造費用差異分析。變動製造費用差異是指實際變動製造費用與標準變動製造費用之間的差額,它也可以分解為“價差”(即耗費差異)和“量差”(即效率差異)兩部分。

固定製造費用差異分析。固定製造費用的差異分析與各項變動成本差異分析不同,其分析方法有“二因素(變動製造費用效率差異和變動製造費用分配率差異)分析法”和“三因素(固定製造費用效率差異、固定製造費用生產能力利用程度差異和固定製造費用總額差異)分析法”。

標準成本製度既包括成本的反饋控製係統,又包括成本的前饋控製係統。它把事前成本計劃、日常成本控製和最終成本確定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成本控製係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生產現場管理

生產現場管理概述

一、生產現場管理的概念

(一)企業生產現場

現場一般是指作業場所。生產現場是指從事產品生產、製造或提供生產服務的場所。即勞動者運用勞動手段,作用於勞動對象,完成一定生產作業任務的場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基本作業單元。它既包括各基本生產車間的作業場所,又包括各輔助生產部門的作業場所,如庫房、實驗室、鍋爐房等。在我國的工業企業中,習慣把生產現場簡稱為車間、工段、班組或站、場、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