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0章 生產經營管理(16)(1 / 3)

(3)建立健全設備操作、安全技術、崗位責任等規章製度。這些規章製度主要包括:設備的主要性能和最大負荷,設備正確操作方法和要領,設備清掃、潤滑、維護保養、檢查方法和要求,設備與人身安全注意事項,緊急情況的處理步驟等。

(4)為設備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要根據設備使用和維護的要求,安裝必要的防鏽、防潮、防塵、防震裝置,配備必要的測量、保險用的儀器裝備等。良好的工作環境,是保證和延長設備正常運行、確保生產者安全的重要條件。

(5)操作人員必須掌握“三好”(管好、用好、修好)、“四會”(會使用、會保養、會檢查、會排除故障)方麵的有關技能,以滿足設備操作技術方麵的要求。此外,還應該注意設備的“四項要求”,即整齊、清潔、潤滑和安全,以及嚴格遵守“五項紀律”,即帶證操作,遵守安全操作規程;保持設備清潔,加油五定(定人、定時、定量、定質、定點);遵守交接班製度;管好工具附件;發現故障立即停機,自己不能處理的應及時通知有關人員檢查。

設備的選擇與評價

一、設備的選擇

企業在創建、擴建或對原有設備進行更新時,往往需要添置新設備。對於大多數企業來說,企業自行研製的設備種類和數量並不是很多,在一般情況下,設備的來源主要是從市場上購置。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現代設備的性能不斷高級化,結構不斷複雜化,作業不斷連續化、自動化,以及設備的綜合化、大型化等,致使設備的投資費用越來越高,設備的折舊費、稅金、維修費用在產品成本中的比重不斷增加。因此,設備的選擇主要是從使用上、技術上對設備進行考察,以確定設備在技術上是否能夠滿足企業生產運作的要求。企業的相關人員進行設備技術分析考慮的主要因素有:

1設備設計的合理性

設備是一種具有獨特性質的物體,它既是一種用其他工作母機生產出來的產品,又是一種作為工作母機生產其他產品的工具。設備的設計對其使用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1)設備設計對其使用影響的長久性。由於設備的使用不像日常消費品那樣過程很短,而其使用壽命往往很長,如果設備在設計過程中產生某些缺陷,這些缺陷往往是先天性的,很難在後天的使用與維修中加以消除,因而這些缺陷所造成的影響往往是十分長遠的,會伴隨著設備的一生,必然會給生產運作帶來巨大影響。

(2)設備設計對其使用影響的遺傳性。由於設備是作為生產產品的工具來使用的,因而其自身的缺陷往往也會“遺傳”給它所生產的產品。很難想象一台精度有缺陷的設備能生產出高精度的產品。尤其是當這種缺陷是設備設計過程中形成的,又很難用維修的方式加以克服,這時候設備的遺傳變異所帶來的影響將會是非常大的。

正是由於設備本身的特殊性,因而設備設計對其使用的影響較大。隨著設備綜合管理的提出和推廣,企業越來越注意對設備設計的管理,以防止帶有先天性缺陷的設備進入使用階段。有人把這稱為“設備的優生原則”,即盡一切可能把設備的缺陷消滅在設備的前期管理階段,從而確保設備能在生產中正常運行。

2設備的生產效率

設備的生產效率,是指單位時間內能生產的產品數量,它是衡量機器設備性能的重要指標。在選擇設備時,既要重視設備的生產效率,也不能單純盲目地追求高效率而忽視其他因素,要根據企業的實際需要及企業的長遠發展規劃,綜合考慮,適當選用。

3設備對產品質量的保證程度

設備的性能、精度和可靠性等技術參數,應與產品的工藝要求相適應;低於產品工藝要求,產品質量就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證,難以生產出企業和用戶滿意的產品;但反之對設備性能要求過高,顯然也是不經濟的。衡量設備對產品質量保證程度的指標,一般可用工序能力指數來表示。

4設備的可靠性

設備的可靠性是指在規定的時間和使用條件下,完成規定功能的能力。其度量指標是設備的可靠性。它通常指的是設備的精度保持性、零件的耐用性、安全可靠性等。顯然,設備的可靠性越高,發生故障的可能性就越小。

5使用和維修的方便性

現代設備一方麵向大型、精密和自動化方向發展,另一方麵又向輕型、微型、簡易和方便的方向發展。在選擇設備時,應注意設備要適應不同的工作條件和環境,並注意能使操作者使用方便靈活,能減輕操作者的勞動強度及疲勞感。

設備維修的方便性,一般是指設備的結構簡單,零部件組合標準合理,容易檢查,拆裝迅速,互換性好等。這不僅能縮短設備的修理時間,提高設備利用率,同時還可以大大降低設備修理的費用。

6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程度

設備的能源消耗,是衡量設備好壞的重要因素。在選擇設備時,必須盡量選用那些能源消耗低和原材料加工利用程度高的設備。

7設備的配套性

在選擇設備時,要注意設備的配套性。設備不配套,就形不成生產能力或不能充分發揮設備的性能,從而造成經濟上的浪費。所以在選擇設備時,首先要摸清設備的配套底細,然後才能列出設備選擇後的訂貨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