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供需視角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管理視窗
作者:何美珍
作者簡介:何美珍(1990-),女,湖南省郴州市人,貴州大學2013級勞動經濟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
摘要:目前,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異常突出,而決定就業率的關鍵就是就業的供給和需求。本文通過EViews5.0軟件對影響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因素進行實證分析。
關鍵詞: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實證分析近年來,普通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越來越不樂觀。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達727萬人,比2013年再增加28萬人,創下曆史新高。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複雜嚴峻,就業工作已進入關鍵時期。本文基於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的供給和需求角度,通過實證分析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影響因素,旨在分析各因素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影響程度,為政府製訂相應的就業政策提供參考。
一、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分析
我國高等院校從1999年開始大規模擴大招生,高校從“精英教育”轉向了“大眾教育”,大量的畢業生投向社會,而在就業崗位供給不足的情況下,一部分高校畢業生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1]。同時,大量的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在一定程度上也對大學生就業造成衝擊,勞動力供大於求的局麵沒能有效改變。我國目前正著力調整經濟結構,力圖不斷優化資源配置,但使得部分國有企業的大量職工下崗待業。此外,農村勞動力正大規模地湧向非農領域,進而給大學生就業帶來更大的壓力,形勢越來越嚴峻。
二、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供需因素理論分析
決定就業的關鍵在於就業人員的供給和需求,而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供給和需求的因素有很多,但本文主要考慮總人口、GDP、國家財政支出、居民消費和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六個方麵。
總人口數不僅影響就業人數的供給也同時影響著就業需求。因為,實現充分就業是我們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四大目標之一。所以,當總人口數不斷上升,就業人數需求也會相應增加。根據奧肯定律可知,GDP每增加2%,失業率大約下降1個百分點。雖然這一表述並不嚴格,但還是說明GDP變化和失業率變化之間存在一種相當穩定的關係。增加財政支出即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它可以拉動經濟增長,增加政府投資,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從而相應的增加就業需求。此外,財政支出也可能會發生擠出效應,從而對就業產生負麵影響。當居民消費水平上升,花費越高時,對收入的要求也會增加。而就全國居民角度看,收入的主要來源就是就業,所以對就業的需求會也相應增加。投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投資增加,創造的就業崗位增加,進而就業需求也會增加。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直接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供給。這是顯而易見的,因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供給來源就是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
三、影響就業供需因素的計量分析
(一)模型設計
本文假定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占全國就業總人數的比例為固定值θ,而在普通高校畢業生的基礎上乘以固定值α不會改變模型的主要觀測值t、p及F檢驗等,所以本文在模型建立時,高校畢業生就業人數用全國就業人員數表示。此外,假定對高校畢業生就業需求的影響因素隻有各年度總人口、GDP、國家財政支出、居民消費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這六個因素,且依次設定為Y、X1、X2、X3、X4、X5、X6。根據統計年鑒收集的數據做出相應的散點統計圖,根據散點圖發現呈線性關係,則設定就業人員數模型為:
Y=c+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u
(其中c表示方程常量;βi表示自變量的係數;u表示誤差項)
(二)模型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