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比較分析
管理視窗
作者:黃婷
作者簡介:黃婷(1988-),性別:女,籍貫:四川省德陽市,學曆:大學專科。
摘要:科學社會主義是在資本主義環境下產生的產物,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進行鬥爭的產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基於我國特殊的國情產生,具有一般規律性、宏觀性與真理普遍性的特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馬克思中國化的產物,繼承了本土性的特征。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具有一定的差異,又具有普遍聯係,本文主要對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進行對比與分析。
關鍵詞:科學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比較分析1.引言
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現階段下社會主義發展階段中討論的熱點問題之一,與西方國家相比而言,我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社會主義理論體係也存在著較大的不同。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個人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則是本國的政黨行為,也是全國人民的智慧結晶。下麵就針對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區別進行對比與分析。
2.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對比
2.1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創設環境的不同
2.1.1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創設環境
科學社會主義是在資本主義環境下產生的產物,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進行鬥爭的產物,到了19世紀中葉,西歐基本通過工業革命以及資產階級革命完成了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的轉變,從社會轉型的方向來看,轉型方式包括社會形態的轉型與社會體製的轉型,有關著作顯示,社會形態的轉型主要通過革命的形式來完成,社會體製的轉型則由統治階級製度與體製的改變而完成。這兩種轉型方式有著較大的不同,但是轉型均需要付出較大的成本,歐洲社會的轉型是以上兩種轉型方式的結合。工業革命的順利實施促進了社會生產方式以及經濟製度的變革,但是,在改革的過程中,資本主義製度的弊端也不斷的凸顯出來,資產階級取得的成就中蘊含著深刻的社會危機。19世紀中葉爆發的經濟危機不僅對資本資本主義國家有著深刻的影響,對於世界經濟也產生了嚴重的影響,經濟危機的爆發加劇了工人的苦難,導致社會危機不斷的擴大。19世紀40年代爆發的幾次工人運動表明無產階級已經逐漸的登上社會舞台之中,但是,工人階級的鬥爭的運動雖然聲勢浩大,但都已失敗而告終。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工人階級缺乏引導他們鬥爭的思想理論,科學社會主義正是馬克思與恩格斯在無產階級鬥爭的過程中,在對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歐洲空想社會主義、德國古典哲學的批判中形成。從這一層麵而言,資本主義製度中社會的主要矛盾與基本矛盾逐漸在變革的過程中暴露出來,這就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成立的基本經濟條件,無產階級成為獨立的政治力量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出現的階級基礎,19世紀初歐文、聖西門、傅裏葉創設的空想社會主義理論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產生的思想來源,剩餘價值理論與唯物史觀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創設的基石。
2.1.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創設環境
與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創設環境相比而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創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在科學社會主義創設初期,在全世界範圍內並不存在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對立問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創設初期,世界已經處在兩種製度之中,在這一時期,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相比而言,依然具備著較大的優勢,在這一階段之中,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鬥爭的主題為合作與競爭。20世紀初期,在資本主義國家,無產階級的鬥爭形勢、社會地位以及利益訴求均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在主要的發達國家,無產階級大多是經濟利益方麵的訴求,在二戰結束後,世界政治經濟又得到了一定的變革,資本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的衝突大多集中在體製上的解決,暴力手段已經不是解決矛盾的常用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