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毛澤東同誌的《改造我們的學習》(2 / 3)

二、分析了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兩種不同態度,強調了實事求是的重要性

文章指出,中國共產黨內存在對待理論和實際的關係上,有兩種互相對立的態度。第一種是主觀主義的態度。這種態度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經驗主義,“就是對周圍環境不作係統的周密的研究,單憑主觀熱情去工作,對於中國今天的麵目若明若暗”⑨。二是教條主義,“隻是對馬列主義進行抽象性的了解,並不是為了要解決中國的革命理論問題、策略問題而到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那裏去找立場,找觀點,找方法,而是為了單純地學理論而去學理論”⑩。在工作中誇誇其談、華而不實、自以為是。這種作風對自己,對別人,對革命都是十分有害的。因此,隻有克服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從客觀存在的實際情況出發,才能沿著正確的道路不斷前進。

第二種態度是馬列主義的態度。這種態度同主觀主義的態度截然相反,就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方法為指導,係統而周密地去調查和研究周圍的環境。這不是單憑一時的熱情去投入工作,而是要“把革命氣概和實際精神結合起來”。“不但要懂得外國革命史,還要懂得中國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國的今天,還要懂得中國的昨天和前天。”這種態度,就是“要使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際運動結合起來,是為著解決中國革命的理論問題和策略問題而去從它找立場,找觀點,找方法的“。這種態度,也就是有的放矢的態度。“‘的’就是中國革命,‘矢’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我們中國共產黨人所以要找這根‘矢’,就是要去射中國革命和東方革命這個‘的’的”。進而,毛澤東從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高度把這種態度概括為“實事求是”的態度,並對“實事求是”做了精辟而具體的解釋:“‘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係,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毛澤東號召黨員幹部“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其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係,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毛澤東還把把“實事求是”上升到黨性的高度,強調“這種態度……是一個共產黨員起碼應該具備的態度。”

對此,鄧小平同誌也有經典的論述:“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要提倡這個,不要提倡本本。……過去我們打仗靠這個,現在搞建設,搞改革也靠這個。”毛澤東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黨建學說,成為了黨最根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三、提出了全黨貫徹理論聯係實際原則的重要措施

為了在黨內特別是領導幹部中克服主觀主義的學風,樹立馬克思主義的學風,在將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偉大事業中更進一步,毛澤東在文中提出了幾項措施。一是要求我們全黨進行周邊環境的係統研究。“根據馬列主義的方法與理論,在針對敵、友、我三方的財政、經濟、軍事、政治等方麵的情況做出細致的了解,從而據此得出相應的結論。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就需要對同誌們的眼光進行實際情況和事物的研究和調查。能夠讓我們同誌都要明白,共產黨機關的主要和基本任務,集中在對政策把握和情況了解兩大事件上”。毛澤東特別強調調查研究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極端重要性,認為“是轉變黨的作風的基礎一環”,“要使同誌們懂得,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二是提議集合人材,進行分工合作對中國近百年的曆史進行了解和研究,擺脫無組織的形式。在這裏,主要采用分析與綜合的研究方法,先分別研究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等幾個方麵的曆史,接下來做出綜合性的研究。三是提出針對在職幹部與幹部學校的教育工作,需要確立以中國革命為中心的工作,依托馬列主義方針,廢除靜止地孤立地研究馬列主義的方法。這三個要求對於幫助一些黨員同誌特別是領導幹部端正學習態度,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實踐水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