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倫理學思想中的道德規範僅僅隻是調節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行為準則,它所關心的隻是是否對人類有好處、對人類有福利。而生態倫理學的研究對象有所擴展,從原來單純的人類之間的關係擴展到了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正如利奧波德所說,人們不僅要關心自身的利益,更是應該關心整個自然界的利益,因為我們人類隻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這一點上,美國哲學家利奧波德的觀點也是相同的,他也認為:人類需要擴大倫理學的邊界,確立新的倫理價值尺度,改變人類的現有地位。他認為人類不應該充當大自然的征服者,因為我們不是大自然的主人,人類和一切生命體都是大自然這個大家庭中的最普通的一分子。這就是利奧波德所主張“大地共同體”這一思想。
從生態倫理學理論的發展來看,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可以看作是三個層次來發展的,最早的道德標準是處理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的關係,主要是為了協調人類社會生活的道德標準,從而達到共生共存的目的。但隨著人類對生態環境的認識,逐漸出現了第三最高的層次: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我們可以看出處於積極的、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占主導地位的永遠是人。由於人具有主觀能動性,所以在人類發展中,為了自身的利益,不斷的破壞自然環境,所以想要改善人與自然關係的緊張局麵,就需要我們人類更加注重自己的行為。在第三層道德標準中,責任的主體是人,我們人類必須要擔負起合理調節人與自然關係這一任務,使人與自然能夠和諧相處。人類的道德準則不僅是公正、平等、仁慈地對待這個生態共同體的每一個成員,更是要為這個生態共同體和諧、穩定和美麗做出自己的貢獻。這就要求我們人類具有雙重道德,人與人在社會中相處的社會道德,人在與自然界相處中的自然界的道德。長期以來,我們人類習慣的自詡為征服者,勝利者,但是當我們的環境遭到破壞時,我們就應該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時,將自己視為“人、社會、自然”的生態共同體的一部分,將自己的稱謂從自然的征服者轉變為生態共同體的平等“公民”。
二、樹立生態倫理學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社會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各方麵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生態倫理學關於人與自然的互相尊敬和諧共生的道德觀以及人與自然平等的價值觀,應該是我國堅持科學發展觀的應有之義,也是構建生態文明社會的必然要求。
當前中國的生態問題受到了嚴峻的挑戰“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係統退化的嚴峻形勢”,中國的自然資源總量上是豐富的,但是人均資源比較貧乏,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工業化城鎮化速度的加快,類似於西方的工業化生態問題逐漸就顯露出來,高汙染高消耗高投入的企業不斷擴大,富裕地區將汙染源轉移到貧困地區,不顧生態承受能力,在換取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大大犧牲了生態環境,西方重汙染企業工廠向華輸入。我國在這些年的經濟建設中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和成就,但是也造成了巨大的環境破壞,繼續沿著高汙染高消耗的粗放型經濟發展的道路,那麼生態環境的容量將無法支撐,已經取得的成就也將難以維持。所以經濟增長的方式由不可持續性向可持續性轉變,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堅持科學發展觀,以及和諧共生互相尊敬的人與自然平等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就顯得尤為重要。為此,我們要做到如下幾點。
第一,樹立綠色GDP新觀念,走科學發展的道路。運用科學技術提高經濟效益和資源利用效率,運用科學技術,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采和使用。科學發展觀發展了以人為本的生態倫理思想,突出了人本主義的理性思考。過去粗放的生產方式,導致了生態破壞並且不斷呈現加重和發展趨勢,我們認為克服環境問題必須堅決禁止對於環境和資源的毀滅性的開發和開采,在經濟體製內實行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係。盡快推行綠色GDP製度,在經濟活動中必須確立環境有價的原則,繳納環境保護稅金。我國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是既堅持以人為本,同時又注重社會的全麵發展。科學發展觀與傳統發展觀的區別在於,始終強調以人為本,不是單純的關注經濟增長,經濟發展應該與生態建設相互促進。我們需要的是綠色的GDP,而不是帶著血的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