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研究綜述
管理視窗
作者:廖秀秀
作者簡介:廖秀秀(1991.10-).女,漢族,湖南嶽陽人,研究生在讀,單位: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係;社會學專業。
摘要:文章在分析主觀幸福感的內涵的基礎上,總結了國內外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研究理論和影響主觀幸福感的因素,並探討了目前研究的不足之處,希望為今後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關鍵詞:老年人;主觀幸福感中國目前已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愈來愈引起人們的重視。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與實現人的全麵發展,關注老年人群體主觀幸福感是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時代要求。老年人主觀幸福感體驗成為衡量老年人生活質量好壞的關鍵因素之一,研究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體驗有助於老年人認識和改善自身的生活狀況。本文通過對國內外相關文獻進行研究,總結目前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研究成果和不足。
一、國外對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
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指評價者根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所做出的整體性評估,有很強的主觀性色彩,同時具有穩定性和整體性。是對自我生活滿意度和情感反應的一個長期的相對穩定的綜合性評判。SWB由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三個方麵構成(Diener,2000)。生活滿意度是個體對自我生活質量的一個綜合性概括認識和評價;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是指個體生活中的情感體驗。Meehan等人(1993)的研究指出,個體的積極情感體驗與社會支持之間存在相關性。我國的研究同西方學者的研究結論相一致。Soto和Luhmann(2012)研究發現人格特質與主觀幸福感有顯著相關。重要的是,他們還發現,人格特質可以減少生活環境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到目前為止的研究已經表明,人口統計學因素,例如收入,教育,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或宗教信仰它們不能解釋主觀幸福感的變化(Inglehart、Klingemann,2003)。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主要有:文化因素、社會交往、生活事件、活動、人格特質、健康。(Anamaria)
國外的相關定義認為精神生活是反應主觀幸福感的重要方麵,因此對主觀幸福感還可以從精神生活層麵進行研究。在國外,對於精神生活的研究是伴隨著對生活質量評價研究而出現的。“生活質量”概念是美國經濟學家加爾布雷在他的《富裕社會》一書中率先提出的,它是指人們在生活舒適、便利程度以及精神上所得到的享受或樂趣。隨後生活質量逐漸成為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另外,西方學者關於老年人精神需求的研究起步較早。馬斯洛1954年提出“層次需要理論”,這為老年人精神需求分析提供了理論依據。西方學術界在上世紀70年代起,開始關注情感和心理支持對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質量的影響。林(Lin)等人將老年人的社會支持分為情感支持和工具性支持。社會學家羅伯特?韋斯則討論了美國老年人孤獨問題,包括情感孤獨和社會性孤獨,主要涉及對老年人精神衛生方麵研究。沃恩?本特森的研究則肯定了好友、親屬和鄰居的精神支持促進了老年人的生活滿足感。在20世紀80年代,西方如丹麥等一些較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福利國家,在為老年人提供基本物質生活保障的同時,提出要重視對其精神需求的滿足以及精神生活質量的提升。(周紹斌,2005)
二、國內對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
“幸福”這個詞在《現代漢語小詞典》的解釋是:使人心情舒暢的境遇和生活;(生活、境遇)稱心如意。畢明和孫承毅(2003)對主觀幸福感的定義是指個體對其自身物質和精神生活質量的一種主觀體驗與評價。另外有觀點認為,主觀幸福感是指個體對自身是否幸福的一種評價,是一種反映評價者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標(佟月華,2003)。邢占軍(2002)將快樂主義幸福觀和完善論幸福觀進行了分析整合,提出了從整合幸福體驗的這兩個基本方麵來研究主觀幸福感。
目前關於主觀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四種方法:測量方法、比較研究方法、統計方法、文獻綜合法。關於主觀幸福感的測量工具,範肖冬(1993)介紹了主要引進的國外量表,即紐芬蘭紀念大學量表、總體幸福感量表、生活度量表、幸福感指數和總體情感指數、情感量表、PGC信心量表、生活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