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中國向“強國家\強社會”的轉變(1 / 2)

論中國向“強國家\強社會”的轉變

管理視窗

作者:張琪 吳豔宇

作者簡介:張琪(1989-),女,漢族,山西太原人,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中外政治製度專業,研究方向:世界經濟與政治。

吳豔宇(1990-),女,漢族,黑龍江鶴崗人,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中外政治製度專業,研究方向:世界經濟與政治。

摘要:國家與社會的關係問題是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體製改革、政治體製改革十分重要的內容。改革開放促使我國國家經濟乘上了高速發展的列車,但在社會的良性發展方麵卻顯得認識不足,造成了國家與社會“高度一體化”的趨勢。由於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雖然國家與社會已經初步分離,但是兩者之間的關係仍然不平衡。想要打破這種不平衡,就要一方麵增強國家的權威性,另一方麵提升社會的自主性,實現“強國家、強社會”的目標。

關鍵詞:強國家;強社會;改革在傳統的中國社會中,國家的政治權力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社會長期處在國家的籠罩中,國家的政治權利始終作用於社會。新中國成立之後,“政治萬能”原則繼續主導著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麵,深刻的影響著人們的日程生活,強國家——弱社會”油然而生。社會的政治化和權利集中的弊端隨著時間的推移日益顯露,社會的良性發展受到了阻礙。在長期的實踐中,人們逐步認識到了高度集中的生產資料和管理體製帶來的種種弊端,經濟體製改革應運而生,政治體製改革同步開啟。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家和社會關係的變革

我國國家與社會的關係在過去的30多年間,已經開始出現良性的分化。這些變化主要表現在:首先,非國有經濟已經飛速發展,開始按照市場規則解決出現的問題,而不是單純的依靠行政權力的幹涉。其次,所有製機構的變化引發的利益格局的多維化,單一性質的社會開始解體,多樣性的社會結構開始形成。再次,政治民主化進程隨著人們的政治覺悟提升、法製建設逐步完善等加快的前進的腳步。第四,平等、民主、法製等先進的思想觀念,取代了過去依附、等級、特權等落後的觀念。通過以上幾點不難看出,我國的社會和政治領域正在發生著巨大的改變。

二、當前我國國家與社會關係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的國家與社會已經邁出了分化的腳步,但就總體水平而言,國家與社會的關係仍是處於不平衡狀態的,具體表現為社會自主性的缺乏和國家權威性的不足。社會自主性不足造成的國家與社會關係失衡主要表現在:經濟上,現階段我過貧困人口仍大量存在,社會貧富差距較大;政治上,公民政治的意願不能充分表達,社會成員未能對國家權力形成有效的監督和製約。現代中國,國家權威弱化的現象普遍存在。不僅表現在國家政策的貫徹和執行缺乏有效性,還表現在政府的公信力呈下降的態勢。消極的對待國家與社會關係的失衡狀態會導致矛盾的積累與增強,嚴重時會影響我國的現代化的實現。因此,我們應該正確的麵對出現的失衡現象,努力尋找應對的措施,探索出平衡國家與社會關係的最佳方案。

三、我國國家與社會關係調整的措施

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與社會的失衡狀態,必須加以調整。這種調整可以從國家和社會兩個方麵分別采取相應的手段同時著手,這樣既能增強國家的權威性,又提高了社會的自主性,最終才能實現國家與社會關係的良性互動。

(一)增強國家的權威性

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擁有十幾億人口,地域遼闊,又處於現在化進程的轉型期,這就需要穩定的政治局麵,而這離不開國家和政府的作用。想要解決地區差異,必須依靠國家政府的宏觀調控。因此,想要社會進一步發展,就必須加強國家的權威性建設。因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1.加強基層政權建設

基層行政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的廉潔奉公、一心為民既關係到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又關係到政策與法律的有效下達和順利執行,這兩點恰恰是國家權威的最主要的變現形式。因此,加強基層政權建設,有助於增強國家的權威性。在我國的政治實踐過程中,不僅存在基層政權不能順暢地傳達政令,還存在基層政權的工作人員利用手中權力謀私利,這嚴重影響了公民對政府的滿意程度。“權力下放”的同時要堅持基層政權在行使權力過程中的法製化與製度化,促進其在實施管理過程中的有序性,保證基層政權的官員與工作人員的清正廉潔。隻有這樣,才能使基層政權更加公開公正,才能加強公民對政府工作的信任,國家的權威性才能因此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