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實現帕累托最優狀態,軍備投入首先要保持技術優勢,重點發展精確化智能武器。軍事裝備有限的資金投入傾斜於發展軍用高科技,相對於軍備的其他方麵存在著“零和關係”(即一方所失必為另一方所得)。但從動態的發展過程來看,科技的發展和突破可以全方位、多層次的提高和改善現有裝備,最大限度地實現戰鬥力的形成、轉化和發揮,從而達到怕累托最優狀態。在發展軍用高科技和重點武器時,既要考慮我國麵臨的戰略環境和發展知識軍事的需要,又要考慮我軍現有經濟實力、裝備狀況和科技水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第二代戰鬥機與第三代戰鬥機的技術代差,如果隻看速度、航程這些基本的物理指標,並不存在太大的區別;但在電子技術、供給係統和計息控測手段等方麵就出現了明顯的差異。我軍一些武器裝備的落後,也主要表現在軍用電子和信息技術等關鍵性技術領域。為適應高技術局部戰爭戰場立體化、信息化、智能化、電子化的一係列特點,我軍應重點研製和生產具有精確製導、遠戰能力、夜戰能力的裝備和保障器材。在加速自行研製、生產高科技武器裝備的同時,要采取多研製、少生產,儲備技術為主的方針,有計劃拿出經費來購買國外先進裝備器材進行學習,並對海軍陸戰隊和快速反應部隊等特種部隊進行裝配。
我軍裝備投入要實現帕累托改進,還要立足於現有裝備水平淘汰和改進老舊裝備。搞好高技術和先進裝備多研究、多開發、多儲備的同時,實現新舊裝備協調配套、達到總體優化。戰列艦在二戰後由於表現欠佳被許多國家淘汰,唯有美國把它退出現役轉入預備役而加以封存。80年代初,美國海軍決策者們看中了他艦體龐大、裝載量大的特點,把它作為高技術兵器的海上平台拆封啟用。本世紀40年代製造的僅存的四艘美國“依阿華”級戰列艦在不斷進行高技術改造的過程中起死回生的。因此軍事裝備的研製要堅持標準化、通用化、係列化、規格化的方針。先找出基本的標準型號,使武器係統能夠新舊搭配、循序漸進,實現老裝備與新裝備的梯次替換。而且在知識軍事條件下的戰場上,軍事人員的體能、技能和裝備的機械能、物理能、化學能依然發揮著戰鬥作用。
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時期的戰爭》中指出“實際上,隻要打仗,端著刺刀的士兵、匍匐通過敵方火力去同敵人展開肉搏戰的部隊、巷戰和遊擊戰、更可怕的形式進行近距離殺傷,都會毫無疑問仍是戰爭的一部分。如果把海灣戰爭僅僅看作是“高技術戰爭”和“空中力量的勝利”,那麼是真正發生的事情變的價值不大”。
因此,我們應著眼新民軍事變革大潮,深刻認識到我們與外軍的差距,不斷進行改革,以期給我國的國防建設強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