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先秦道家和諧思想溯源與辨析(2 / 3)

二、先秦道家和諧思想的基本內容

老子哲學中最核心的觀念是“道”,出發點是“物”,主要思想是“無為”。老子的整個思想體係都是圍繞道展開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1](P.99)

道家思想的出發點是“物”,“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1](P.192)根據老子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道的一些特點,“道”無形、無色、無味,但真實存在,它會不停的運行,可以衍生萬事萬物,是宇宙的本源。老子還認為,萬事萬物都是“道”生成的、培養的,即使死了還是“道”。“道”既是一個巨大的生產基地、培育基地,又是一個巨大的回收站。

先秦道家的主要思想是“無為”。“無為而治”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認為人不可逆自然規律而行,所以,人不能野心太大,當如水,低調,按著自然的節奏,順勢而為,自然而為,達到與自然和諧統一。

(一)先秦道家生態倫理思想

我們知道儒家和道家都講“天人合一”,但強調的內容不盡相同。人的兩種屬性自然性與社會性中,儒家強調的是人的社會性,道家看到的是人的自然性。道家認為天是自然,是本來,未加任何人為幹擾。在天人關係問題上,道家認為天就是不要幹擾。老子、莊子主張自然無為,一切的人為都是自擾,有害而無益;不如返樸歸真,不至發生罪惡與病痛。《道德經》認為,整個宇宙在其形成過程中及其形成後的最初形態都是和諧的。莊子對老子的這一思想繼承並發揚,提出“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為之紀而莫見其形”。[3]

“天人合一”思想是道家在天人關係方麵的基本觀點,也是先秦道家思想體係中一種重要的思想觀念。對“天”(或者說天道、自然、天地)的合理認知是天人合一的前提。天之和諧與天人之和諧,是相輔相成的。從“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當中可以看出道家的主張。[3]

從以上論述可知,道家認為,人間至樂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在道家的天人和諧思想中,並不隻是對自然的消極順應,還講究通過對自然之道的合理利用來實現理想中的人文社會。總之,道家思想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就是人按照自然規律做事,從而實現人與道的和諧統一,建立起合乎天道的理想社會。”[4](P.15)我們在處理人與自然關係上,人類需要順應自然之道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也就是要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先秦道家反對人類無節製的不合理利用資源,破壞環境等行為。其思想主旨是反對社會文明異化,守護人本然的價值。

(二)社會和諧思想

做一天人就要講一天道德,這是道家對世人的教誨。在這個社會中,每個人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彼此之間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離不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社會中相互關係的種種道德規範也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去遵循的。沒有道德的人,難以立足於社會的同時,也給他人的利益和整個社會的良好氛圍帶來損害。“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1](P.255)

老子核心思想中的“道”有三個原則:慈愛,節儉,謙和。這也是無為思想的具體表現。老子認為,因為仁慈才能做到英勇無畏;因為節儉,統治者的統治地位才能長久,民眾才能富足安康;因為謙和退讓,才能成為萬物的尊長。這些思想價值在當今社會和諧建設中仍占有一席之地。我們倡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堅持“以人為本”;推行“光盤行動”,建設節約型社會;以“和諧”為導向,主張和平共處等政策,建設一個公平、節約的新型和諧社會。

(三)人際和諧思想

道家講到做人要自然、無為。人們首先要清楚自己過度的私心私欲,將自己的心調整到光明的、清淨的狀態,這樣,人們也就自然會遵從道德而行了,這就是自然無為的妙用。對待競爭,我們敢於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隻有厚積才能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