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道家和諧思想溯源與辨析
管理視窗
作者:丁蘭
作者簡介:丁蘭(1989-),女,黑龍江北安人。哈爾濱商業大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摘要:道家思想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發展曆程有起有落,當過治國思想,也曾被世人拋棄,但思想中的精髓於今仍有不可磨滅的價值。本文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論述先秦道家和諧思想的萌生與發展,包括老子、莊子對道家思想的貢獻以及道家思想的發展曆程。第二部分汲取道家思想精華,論析道家思想的基本內容,從天人、人人以及人自身等方麵探討。
關鍵詞:先秦道家;和諧思想;老子;莊子中華文明的曆史長河中,道家是長期與儒家相抗衡的。道家從先秦時期成型,在兩千多年的曆史進程中長盛不衰,對我們民族的思維、心理以及精神麵貌都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老子、莊子哲學開創了中國哲學自然主義的先河,對中國哲學中辯證法、本體論有較大貢獻,他們人生哲學中的反等級、宗法、專製思想,以及崇尚自由的思想都曾引起許多國內外學者的關注。
一、先秦道家和諧思想的萌生和發展
先秦道家和諧思想產生於公元前770至公元前221年(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社會曆史背景複雜,經濟上,私有小農經濟出現衝擊了自然經濟的統治地位;政治上,階級鬥爭激化,貧富差距巨大;思想文化上,禮崩樂壞,固有文化傳統的破滅,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麵,各家紛紛建立自己的學說,其中道家以獨特的視角,提出了超越性的社會和諧觀,成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理論基礎。
老子作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成為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司馬遷曾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這樣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裏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道德經》成為老子的經典著作,在春秋末年問世,同時標誌著道家思想的基本形成。在《道德經》中,老子創建了一個以“道”為核心的哲學體係,這裏的“道”有三方麵涵義,一是宇宙萬物的本原,二是萬物運動變化的規律,三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應該遵循的準則。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1](P.158)的觀點。用“道”來說明宇宙萬物的產生和演變。在老子的主要思想中,“道法自然”的行為準則,“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辯證法思想等至今仍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2]
道家的第二位代表人物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學說,成為另一位有深遠影響力的人物。莊子是戰國時期宋國蒙人(今河南商丘)。主要著作是《莊子》,其中包括《內篇》7篇,《外篇》15篇以及《雜篇》11篇。《莊子》一書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的觀點,認為“道是客觀真實的存在,道產生一切事物,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是無限的”。同時,莊子的人生哲學提示人們超越有待,達到無己、無待。
戰國時期,道家形成了楊朱派、黃老派和老莊派三個派別,除老莊派以外,其中黃老派影響最盛。黃老思想成為了治國思想,而且還通過百家爭鳴對諸子產生了巨大影響。秦國時期,秦始皇選擇了法家思想,進行焚書坑儒,使包括道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受挫。到了漢朝,開始重新重視道家思想並將其作為治國思想,造就了一個“文景之治”。漢武帝時期,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獨尊儒家罷黜百家”,道家的發展暫時受到壓製。魏晉南北朝時期,道家思想重新複活,重點由原來的黃老改為對老莊的重新闡釋,並形成了影響深遠的魏晉玄學。此後老莊思想便成為道家正統,相沿至今。“魏晉南北朝後,盡管道家思想屢次成為大亂之後治國良策,但絕大多數的時候處於邊緣化狀態,僅在文藝科技等方麵繼續發揮作用。晚清時期,隨著西方思想文化的衝擊,儒家學說的統治地位受到強烈動搖,再加上道家與西方自由民主等觀念多有相合之處,故道家思想再次複興。1991年,董光壁先生首先提出了當代新道家的概念,並得到陳鼓應等人熱烈響應,此後有唯道論、道商、天道自由主義、自化論等新理論出現,其中像道商思想在實際生活中得到了應用推廣。”[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