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央視“春晚”麵臨的困境探析(1 / 2)

央視“春晚”麵臨的困境探析

管理視窗

作者:李明宵 楊光豔

作者簡介:李明宵(1991-),女,河北邯鄲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新聞與傳播研究。

楊光豔(1990-),女,雲南大理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新聞與傳播研究。

摘要:從1983年開始,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簡稱央視“春晚”)已經成功舉辦了32屆,廣為人們所接受,甚至一度成為春節的“新民俗”。但是,目前我國央視“春晚”麵臨著受眾審美變化、眾口難調,“新民俗”難以創新和變革,“春晚”廣告瓦解收視率,“春晚”品牌定位模糊等問題。

關鍵詞:“春晚”;和諧;構建從1983年央視“春晚”首次舉辦到現在已經經曆了32年,“春晚”已經成為一個約定成俗的電視節目的名字被人們熟知和接受,並且因為它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受眾廣泛等特點成為中國獨特的電視事件。近些年來,央視對春節聯歡晚會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投入越來越大,節目編排更專業、舞台設計更現代,但是觀眾並不買賬,對“春晚”的眼光更加挑剔,因此“春晚”甚至出現了“年年辦、年年罵”的怪圈。

一、受眾審美變化、眾口難調

“春晚”舉辦伊始,我們國家正經曆著改革開放,人們的審美較為保守,並且為有可以豐富自己生活的“春晚”而歡欣鼓舞。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技術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大改善,於是觀眾的審美趣味和審美心態開始發生巨大改變。馬斯洛需求層次論把需求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自我實現五類。目前,人們的自我實現需求更加強烈,為了達到內心的滿足和自我肯定,人們往往要批判外界的各種現象。這就意味著人們更加自私,做事情不再考慮“我們”的感受,而是以“我”為出發點。“麵對精神生活的極大豐富,觀眾的‘眼球’注意力不斷轉移變化,這種變化不是越來越寬容,而是越來越挑剔了,表現在春晚上,已經從‘審美期待’走向‘審美疲勞’甚至‘審美挑剔’。”[1]但是,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人們貌似對“春晚”的內容不再崇拜,越來越多的關注演員的陣容、“春晚”的“吐槽”、放大植入廣告、尋找穿幫鏡頭等。

另外,在“分眾傳播”的時代,央視“春晚”希望滿足不同年齡段、不同階層的受眾需求是不現實的。“使用與滿足”理論認為,“媒介對個人的功用”要比“美學或文化因素”更具有決定性的意義。[2]“春晚”對於年輕人就是一個可以供自己娛樂的平台;對於中老年人其實是對中國傳統儀式的延續;對於精英階層是一種文化浸染;而對於草根階層則是一種消磨時間、隨波逐流的形式。曾經“萬眾矚目”、“全民效應”的“春晚”,變得越來越眾口難調。

二、“新民俗”易成不易變

央視“春晚”成功舉辦了三十二年,中國人在除夕之夜收看央視春節聯歡晚會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娛樂,而是成為和包餃子、貼春聯、穿新衣、收壓歲錢一樣的“新民俗”。目前,這個被廣泛接受的“新民俗”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比如播出機製和模式采用晚會直播、開通電話熱線與觀眾互動、著名主持人串聯節目、“茶座式”式的會場;節目內容的基本基調是歌曲、舞蹈、相聲、魔術表演、武術表演、戲曲、小品等。

但是,隨著人們文化水平和審美水平的提升和改變,這個“新民俗”不能再滿足受眾的需求,被要求改革與創新的呼聲越來越高。的確,最近幾年的“春晚”根據受眾的呼聲做出了改變,但是這種改變是微乎其微的,就像人們過年厭倦吃餃子時改變餃子餡一樣,“春晚”的改變也隻是內容的簡單調整,製作流程和“品評形式”並沒有很大突破。就連2014年馬年“春晚”的導演馮小剛也說:“大多數人對我執導春晚有期待,但我其實非常想講一個問題,我個人的能力,麵對這麼一個有30多年曆史的春晚,這麼多年下來,它已經成為了一個新民俗,想改變它的任何一個部分,都很難。”[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