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融在支農惠農問題與對策分析(2 / 3)

其次,從金融服務對象上看,不同服務對象的金融需求也將增加。武進區以前是全國的十強縣,在並入常州市後隨著城鎮化的進程,很多的農業人口轉變成城鎮居民,但仍舊有一些農業人口從事家庭經營、個體工商戶或企業生產。這些從事非農業生產的單位在經營過程中也需要大量的資金,但是小額信用貸款不能滿足這類資金需求,而且經營者也無法提供足額有效的抵押擔保。尤其是一些鄉鎮企業和中小民營企業,本身就承擔著較大的經營風險,再加上無法獲取有效的信息,所以導致嚴重的資金短缺問題。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資金短缺問題成了我市鄉鎮企業麵臨的最大問題,紡織業是武進區的支柱產業之一,今年以來一些紡織企業就因為資金問題而發生虧損甚至停產,因此隨著城鎮化的進程,除了純農業生產對金融的需求增加以外,其他服務對象的金融需求也將增加。

(二)我市農村金融的有效供給不足

與日益增加的農村金融產品需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由於受多種因素製約,我市農村金融的有效供給不足,這可以從正規金融和民間金融兩個角度考慮:

首先,由於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正規農村金融機構在信貸模式和經營機製上的高度相似性,在靈活性和創新性方麵明顯不足。農村金融現狀麵臨的突出問題是信貸模式與農戶融資需求不相匹配,無法提供有效的農村金融供給。以常州市為例,表現得最明顯的就是:農村金融機構近幾年在金融供給總量上呈穩步增加態勢,但較之於增長更快的金融需求而言,供給缺口仍然存在。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是政策性銀行中唯一與“三農”有聯係的金融機構,但是因為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狹窄的業務覆蓋範圍和單一的功能,導致其支農功能並未完全體現出來,滿足不了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常州市獲得農發行支持的涉農業務僅占了很小的比例。

其次,民間金融機製存在製度性缺陷和合法性地位。民間金融的不發達不是常州的特有現象,而是整個宏觀經濟大環境造成的。我國農村民間金融產生於計劃經濟體製向市場經濟體製轉軌的過渡時期,是經濟製度和金融製度不均衡發展的必然產物。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市場經濟的確立,以農村民間金融為代表的農村非正規金融迅速崛起,對農村經濟發展中農戶及一些鄉鎮企業金融服務上的空缺有一定程度上的填補,對農村金融組織的創新和農村金融市場的開拓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也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但總體而言,這樣的民間金融機構數量還是太少了,還不能提供足夠多的有效金融供給。

三、國外金融產品創新支農惠農的經驗分析

(一)美國金融產品創新支農惠農的經驗

美國之所以能發展成為世界上擁有最發達農業的國家之一,離不開美國金融對農業發展的支持。美國農村合作金融是由美國政府主導設立農貸專業銀行及其基層機構組成的信貸係統,領導機構是農業信用管理局,其主要目的是對農業相關組織、農業發展項目放貸,擴大農業可用資金來源,改善農民工作條件和福利,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業發展。美國農村商業性金融主要包括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等,在美國經營農貸業務的商業銀行占了近九成的比例,尤其是設在小城鎮的商業銀行,農業貸款在商業銀行貸款總額的占比一般都超過5成。美國的人壽保險公司則為農業提供長期貸款。

從美國來看,金融支持農業發展的經驗主要在於完善的金融體係與多層次的金融產品供給,整個農村金融市場的有比較對稱的信息。在金融支持農業發展的過程中,聯邦政府起到了一定的引導作用,而商業銀行和保險機構又根據市場規則從事相關業務,使得金融產品的需求方和供給方達到雙贏的目的。

(二)孟家拉國金融產品創新支農惠農的經驗

美國是發達國家金融支持農業的成功典型,而發展中國家金融支持農業發展的典型則是孟家拉國。

孟加拉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有三種主體:國有銀行及金融發展機構、格萊明銀行(GB)和各種微型金融非政府組織(MFO)。其中國有銀行及金融發展機構是農村地區的正規金融機構,GB和MFO的服務為微型金融,是非正規金融的組成部分,其覆蓋率比正規金融要大得多。根據世界銀行2006年對孟加拉國的一次調查顯示,GB和MFO共為約25%的農村家庭提供了金融服務,而正規金融隻服務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