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產城互動”發展模式研究(1 / 2)

“產城互動”發展模式研究

商界論壇

作者:饒珈

作者簡介:饒珈(1989-),女,貴州省仁懷市人,貴州大學2013級區域經濟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製度與區域經濟發展。

摘要:隨著“重產業,輕城市”或“重城市,輕產業”的產業、城市發展問題的不斷凸顯,“產城互動”發展模式應運而生。本文通過對“產城互動”發展模式和貴安新區有關問題的探究,證明貴安新區實施“產城互動”發展模式的必然性,並提出其未來發展的可行建議。

關鍵詞:產城互動;貴安新區;產業;城鎮化“產城互動”作為一種以生態環境為依托,以現代產業體係為驅動,進而實現多元功能複合共生、良性互動的發展模式。對作為黔中經濟區核心區的貴安新區,是有足夠必要性的。本文在對“產城互動”發展模式相關問題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區位論、增長極理論等相關理論,以貴安新區產業發展與城市發展現狀為基礎,分析其存在的問題,並提出可靠性建議。

一、“產城互動”發展模式相關理論

“產城互動”發展模式涉及的重要理論有:由三位德國大家提出的區位論,具體是杜能的農業區位論、韋伯的工業區位論、克裏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論;20世紀50年代法國經濟學家佩魯提出的增長極理論;馬歇爾提出的產業區理論;伯吉斯提出的同心圓模式、霍伊特提出的扇形模式、麥肯齊提出並由哈裏斯和厄爾曼進一步發展的多內核模式共同構成的城市職能空間分異模式。

二、“產城互動”發展模式特征及存在的問題

(一)“產城互動”發展模式特征

“產城互動”發展模式存在的特點大致包括空間位置關係、功能組織、交通組織三個方麵[1]。在空間位置關係方麵,工業城與主城區關係有:把工業用地集中於主城區邊緣,通過利用主城區的基礎設施及生活服務設施,把工業區和主城區融為一體,多呈現較小的產業集聚規模的“邊緣生長式”;選址在子城,通過利用子城的基礎設施進行發展,有效促進了子城與主城的協調發展的“子城擴展式”;隻有小部分依賴主城區,其工業城把產業及城市功能融為一體,在職能與功能上更具有獨立多元的特點的“獨立式”。在功能組織方麵,新區依托區內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通過區位關係選擇最佳區位點,合理安排交通、能源和水利等基礎設施,同時完善新區內部的“產城互動”機製,將產業和人口不斷向新區聚集,實現“產”和“城”的良性循環係統。在交通組織方麵,有效推進新區與主城區交通的完善。

(二)“產城互動”發展模式存在的問題

從我國多個經濟新區的發展看,在實行“產城互動”發展模式過程中都存在著些許問題。一是新區規劃引導缺乏銜接、內容不夠完善。由區位論可知,最佳區位的確定不僅要考慮諸如聚集程度、勞動力費用、運輸費等因素,還要考慮“產”與“城”發展中的科學有效銜接。但從大多工業新城發展來看,不乏因不合理區位布局,而引發的“產”、“城”發展不協調問題。二是資源配置不合理。雖然在經濟發展中,人們總強調資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性,但實踐中,“產城互動”發展不和諧,出現中心城區空心化、基礎設施不完備、“有城無業”、“有業無城”等現象的工業園和新城頻頻出現。三是產業發展不協調。產業在發展中可能會出現結構單一、產業鏈難以形成、產業集聚區不明顯等現象。這不僅使產業自身發展受阻,同時更削弱了產業發展與城市發展的和諧關係。四是城市職能不完善。城市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功能單一,承載力不足及軟環境建設力度不夠等問題。城市功能不完善,可能導致產業發展相關配套設施匱乏,產業發展速度受阻,產業與城市發展不協調等現象。

三、貴安新區“產城互動”發展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