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漢字中保存的初民心性之學(1 / 3)

漢字中保存的初民心性之學

商界論壇

作者:張卓霖

作者簡介:張卓霖(1988.9-);男;籍貫:甘肅天水;碩士研究生;單位:貴州大學人文學院;研究方向:先秦哲學、唯識學、中西哲學比較研究。

摘要:漢字不僅僅是語言的符號,通過六書它能保存與反映造字時期的思想文化。本文通過分析“一”“天”“示”“神”“僊”“眞”“德””“誠”等與形上學、認識論相關的字,直探傳統文化心性之學重要概念的源頭本意。這對於我們了解諸子百家未分之前的思想觀念大有裨益。

關鍵詞:漢字;說文解字;上古思想;心性引言:

通過對一些相關漢字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造字之初,在形上學、認識論方麵初民就已顯示出與希臘、希伯來文明迥異的特質。這些特質深遠廣泛地影響了後來的諸子百家。

一、非人格神崇拜,已有了抽象的形上觀念。

“一”字在六書中屬“指事”,有時代指數字或一物,但在“示”“天”等字中指代形而上的道。《說文》言:“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雖片麵強調了“一”的形上意,但在許多相關字中它的確是此意。請看證明。《說文》小徐本在對“帝”字的解釋說:

古文諸丄字皆從一,篆文皆從二。二,古文上字。□言示辰龍,童、音、章皆從古文丄。①“古文諸丄字皆從一”,這也就是說在古文中,“上”字和“一”字有莫大的關係,在一些情況下可以互用。古文“示”寫作,正是抽象形而上垂象人間之形。其上麵的一橫即是“上”,也是“一”,均代表抽象的形上概念。

同時,“示”也是對形而上的一種描述。《說文》言:

示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從二;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凡示之屬皆從示。

“天”在傳統的理解中便是物理之天。但《說文》對“天”的解釋是:

顛也,至高無上。

“天”“顛”聲訓,音同意近。這明顯的是一種形上概念。

另外,從“神”一字也可得到力證。“神”也就是“申”,《說文》曰:

[申]神也,七月陰氣成,體自申束。②

特別要注意的是,“申”的古文寫法是(鳳凰版《說文解字注》)(鳳凰版《說文解字》),與“玄”的古文寫法是完全相同的。段玉裁對“玄”字做如下疏證:

[玄]幽遠也。《老子》曰。玄之又玄。衆妙之門。高注《淮南子》曰。天也。聖經不言玄妙。至僞尚書乃有玄德升聞之語。象幽。謂也。小則隱。而覆之也。幽遠之意。胡涓切。十二部。黑而有赤色者爲玄。

此別一義也。凡染、一入謂之縓。再入謂之赬。三入謂之纁。五入爲緅。七入爲緇。而朱與玄周禮、爾雅無明文。鄭注儀禮曰。朱則四入與。注周禮曰。玄色者、在緅緇之閒。其六入者與。按纁染以黑則爲緅。緅、漢時今文禮作爵。言如爵頭色也。許書作纔。纔旣微黑。又染則更黑。而赤尚隱隱可見也。故曰黑而有赤色。至七入則赤不見矣。緇與玄通偁。故禮家謂緇布衣爲玄端。凡玄之屬皆從玄。③

從上可知“玄”即是“神”,描述的是“神”幽遠小隱不可思議的性狀。這和中華文化中的悟道之書所說的完全相符。正如《詩經?大雅?文王》所說:

上天之載,無聲無臭。④

《周易?係辭》:陰陽不測之謂神。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⑤

《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 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⑥

《黃帝內經?太素本神論》:神乎神,不耳聞,目明,心開,為誌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見遍見,適若昏,照然獨明,若風吹雲,故曰神。⑦

綜上可證,在上古時代,至少是創造“示”部字一類人的觀念中,“神”絕非是一種人格神,對他的敬仰也絕非是一種因恐懼心理而產生的宗教式的崇拜。

由上可以推出的更重要的結論是:遠古之時,“神”“玄”“示”“天”“一”等都是互應互釋的同類概念,均是非常平實的對形而上的描述,到了後來,門派林立各執一隅才有了所謂的“儒墨之是非”,儒家力避玄虛隻言天不言玄,然而它們實際上是同類概念,並且諸家的理論均由這些重要的概念為根本依據。

二、人是可以歸到形而上的。

第一條證據。《說文》中釋“天”曰:

顚也,至高無上。

釋“顚”曰:

頂也。

“顚”由“眞”“頁”構成。“頁”即是頭,見《說文》:

[頁]頭也。

“眞”《說文》釋為:

僊人變形而登天也。

其上部《說文解字注》詳釋曰:

變也。變者,也。凡變匕當作匕。教化當作化。許氏之字指也。今變匕字盡作化。化行而匕廢矣。《大宗伯》:以禮樂合天地之化,百物之產。注曰:能生非類曰化(著重號為筆者自加),生其種曰產。按虞、荀注易。分別天變地化。陽變陰化。析言之也。許以匕釋變者、渾言之也。從到人。到者今之倒字。人而倒。變匕之意也。呼跨切。十七部。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