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研究
商界論壇
作者:柳波
作者簡介:柳波(1980-),男,長沙人,現為湖南廣播電視大學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和應用社會學。
摘要:作為一類特殊的群體,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所屬的群體已經越來越成為一個社會和國家關注的焦點。在現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下,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問題不斷出現,隻有改革才能夠實現問題的解決。通過教育工作機製的健全、社會支持係統的建立以及教育方式的改革,解決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教育工作和教育改革中存在的各種問題。
關鍵詞: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一、國內外關於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的研究
很多事件和研究都接連爆出,讓我國的學者和人們越來越關注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這一弱勢群體。我國最早在全國人大的九屆五次會議中提出“弱勢群體”概念,當時《政府工作報告》第一次提出了要加強“弱勢群體”的關注和幫助,這是在官方文件中第一次出現,也是首次進入人們關注的視線。2004年和2005年連續兩年我國政府先後出台相關的文件來關注貧困大學生。2004年的16號文件、2005年教育部的1號文件,都明確提出在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學生心裏健康教育過程中要重點關注貧困大學生。這是在這種政府驅動的背景下,我國的相關研究學者開始注重這一類特殊的群體。據統計,從2005年後相關研究大幅度增加,並且較之以前有更大的實用性和針對性。2001年,教育部專門針對大學生心理問題能組織團隊研發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係統”,這是第一個全麵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製定的體係,之後很多的教育測評體係和教育改革都是根據其基礎上進行的。之後專家學者編著出中國第一批大學生心理健康理論書籍,如《基礎心理學》等五部由官方組織編著的心理學著作。[1]而我國近年關於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的研究其實是從貧困生開始的,特別是從弱勢群體分析開始的,如王思斌、陳成文等學者,也有一部分學者利用實證分析來探究貧困生心理狀況,如龍曉東、胡春光、沈德立、寧維衛等。與此同時,一批成果專著得到麵試,比較好的如鄭日昌的《大學生心理谘詢》等。
與國內相對應的狀況是,國外的相關研究比較早,特別是對於貧困的研究可以說是出於領先位置。界定貧困一個主要概念的基尼係數、恩格爾係數等都是國外界定研究出來的。美國作為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其實最早定義貧困概念的。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Orshansky第一次提出定義貧困概念。1969年,美國官方統計機構正式采納學者Orshansky體係指標來對整個社會的貧困進行研究,這也是貧困體係概念第一次用於社會途徑中。之後美國著名學者Hanveman和Bershadker在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貧困的深層次概念,即淨收入能力貧困(NEC)的概念。[2]在各方麵都在大幅度研究貧困的趨勢下,一批新起的經濟學者也開始演技,如阿瑪蒂亞?森提出了貧困線概念和確定辦法。[3]社會學者奧斯卡?劉易斯也提出了著名的“貧困文化”的惡性循環理論,在他看來貧困會繼承並延續,會被一層一層的傳遞下去,形成一種“亞文化”,並且產生新的貧困。在此類的研究基礎上,貧困的馬太效應也出來了,即窮者越窮,富者越富。
縱貫國外的研究,很少提到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概念的,更沒有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的相關研究和關注。也就是說在國外理論看來,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的出生就決定了他們的命運,出生的高低貴賤直接決定了他們所擁有的社會資源和人際網絡,這些人群在社會經濟和政治權利中處於弱勢地位,甚至是無助的亞文化或者附屬階層,這種地位導致他們缺乏參與主流生活的權利和意識,甚至缺乏基本的主流社會競爭力和生活能力,因而導致不斷被貧困化、被弱勢化,最後被邊緣化。這類人群組成了一個共質特征的群體,他們缺少的是投入到生產經營活動中的社會網絡中的社會資本,社會網絡結構是一種在動態中謀求個人的理性選擇與集體網的製約間建立溝通橋梁的互動過程。而我國的貧困大學生,特別是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與國外大學生的思想和心理問題相差很遠,在很多方麵存在不同,如生存的民族環境、社會教育、社會生活等方麵都差距很大,從而在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的教育改革方麵更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