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團體中的打斷現象與日常生活中的打斷現象(1 / 2)

團體中的打斷現象與日常生活中的打斷現象

商界論壇

作者:王喜平

作者簡介:王喜平(1988-),女,漢族,湖北省黃石市人,在讀研究生,心理學專業碩士,單位: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應用心理專業,研究方向:管理心理學。

摘要:對話中的言語打斷是交際中一個自然現象,交際者們為了取得話語權,表達出內心的想法的一種語言現象。本文從打斷現象出發,分析日常生活中和團體活動中打斷現象產生的原因以及目的。

關鍵詞:團體活動;日常生活;打斷;目的;原因一、概述

(一)研究現狀。國外學者的研究包括打斷界定、打斷的功能、打斷的目的、打斷的原則、回話中打斷與性別之間的關係等等。在國內,從目前掌握的材料看,截止2013年6月,CNKI內中國學者以現象和目的為理論基礎的論文有30篇。其中包括以自然會話中的打斷現象和電視劇中的會話打斷現象作為材料進行分析的,也包括對訪談節目主持人言語打斷現象和麵試及司法調解中打斷現象作為材料進行分析的。但是目前為止國內並沒有人特別對團體活動中領導者對成員的打斷現象進行過研究。

(二)理論基礎。李悅娥和申智奇認為會話交際中的言語打斷是話語交際的一個自然現象,是交際者為了取得發言權而試圖與說話人爭搶話輪的語言現象。許多學者嚐試對打斷現象進行定義,但他們對打斷現象的描述以及其在會話交際中的功能並未達成一致意見。廖美珍在《目的原則和目的分析》一書中曾說“人類的活動都是有一定目的的,因此,考查人類對象性活動及其創造物離不開目的性。”她認為任何正常人的正常言語行為都是有目的的,或者說,任何人的理性行為都是帶有目的保證——交際目的。美國Jacobs、Masson、和Harvill在《團體谘詢的策略與方法》一書中認為要領導一個有效的團體,領導者必須願意並能夠在必要的時候打斷成員的談話,即打斷意在阻止團體成員繼續談下去。所以打斷無論發生在哪裏情境下都是有一定目的的。

二、打斷現象與原因分析

日常生活和團體會話中都可以觀察到打斷現象。那麼讓我們來看看二者有何區別和相同點。

(一)打斷的目的在於肯定和讚同。

例一:成員A:大家好,我叫A,我來自H省D市,我的家鄉是個非常漂亮的旅遊城市,歡迎大家有時間前去觀光。

領導者:A的自我介紹有點短,是不是再補充一點信息呢?

大家:是的。

成員A:好吧,其實我不用穿高跟鞋,因為我身高不算矮,但是我還是穿上了……(在這裏被成員的笑聲打斷。)

這是一個團體練習課程中領導者成員之間初次會麵的對話。其他成員之間對成員A的打斷表示的是理解與讚同,這是有同一文化背景或是同一生活體會的表現。表示理解與讚同這一目的的打斷在日常生活中也極易發現。

例二:S1:我今天十一點鍾才起來的,現在又困了。

S2:我快十二點才起來……∨

S1:∧那你比我還晚啊!我每天晚上告訴自己要早點睡覺……∨

S2:∧一樣一樣啊,晚上睡不著,白天起不來。

S1和S2:哈哈,握手。

此例中S2兩次打斷S1的話,但是他們依然能夠很好地交流,就是基於他們有共同的體會和經曆。他們之間能夠很好的彼此補充和肯定對方的感受。基於這一原因的打斷不僅不會妨礙交流反而有利於加深對話者的互相理解。

(二)自主打斷和被動打斷。

例三:成員B:我有的時候會很迷茫,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到底有沒有意義,會不會有結果,而這個結果會不會是我所期待的,會不會讓我的家人滿意……∨

成員C:∧如果家人不滿意這個結果你會滿意嗎?

成員B:我應該還是會的,畢竟家人的意見隻能做為參考,自己的生活還是要自己來拿主意。

成員C:所以基本上來說你自己的事情還是自己來做主,你會考慮到家人的感受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我覺得很多時候我也是這樣做的,比如上次我想考駕照,我爸媽就不讓我考,說是開車太危險,而且這兩年被炒得太熱了,價格翻了好幾倍。你們真的覺得現在不是合適的時候考駕照嗎?我覺得現在轎車走進生活已經是一種不可逆轉的潮流了,所以我覺得應該考駕照,我有好多朋友都拿到了駕照,可是沒有幾個會開的,現在駕校質量也值得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