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到了周二,使館租了一輛麵包車,先到酒店接上龍鎮海、陳可法和趙坤,再到馬卡洛夫家接上廠長的朋友,尼特卡基地的工程師涅夫斯基,一行人直奔尼特卡而去。
天氣有點陰沉,不時的有海鷗從遠處的天邊飛過,帶來幾聲哀鳴。
使館人員問司機:“大概需要多久?”
司機是個烏克蘭人,蓄著濃濃的大胡子,他抬頭看了看天,咕囔著說:“要看這該死的天氣了。一般需要4個小時,要是下雨的話,那可就說不準了,先生。”
龍鎮海他們先跟涅夫斯基聊了起來,混個臉熟。涅夫斯基45歲左右,一頭卷曲的金發,身材比較魁梧,也比較健談。據他自己說,他本來是蘇霍伊設計局專職飛控設計的工程師,在T-10工程啟動後,被專門調到尼特卡基地,負責現場試飛和數據分析。
“畢竟也是前蘇聯第一次搞常規起降的艦載機,上上下下都很關注。那段時間沒把我折騰死。” 涅夫斯基笑著說,“光國防部長,我兩三個月就能見到一次。”
“那最後選的是蘇-27K還是米格29k?”趙坤問了一句。
涅夫斯基聳聳肩,“說實話,國防部是想要蘇-27K,畢竟是重型機,載彈量和航程都比米格-29K大很多。再說了,看看對手美國人,他們的艦載機也都是重型機,F-14不說,F-18也比米格飛機大。蘇聯那幫將軍的腦子裏,隻知道瞄著美國人,哈哈!”
“也就是說,沒有最後定?”
“呃,這已經不僅是飛機好壞的問題了。米格公司的勢力還是很強大的,從部隊到國防部,甚至前蘇聯中央委員會,都有很多支持他們的人。你知道嗎,趙,在庫茲涅佐夫號上進行首次降落試驗的是蘇-27K,普加喬夫飛的,米格第二。可後來這些飛機要飛回尼特卡的時候,米格公司強烈要求由米格-29K首先飛,這樣,他們也有個第一次了嘛!” 涅夫斯基說完哈哈大笑,滿臉是對米格公司的不屑。
“還有這個插曲呢?”趙坤跟陳可法聽完龍鎮海的翻譯,麵麵相覷,都覺得不可思議,又忍俊不禁。
“是啊,後來還真是米格-29K先起飛的。雖然起飛和降落的難度不能比。我說這個你們也好理解,據我所知,中國空海軍的飛機中,米格也是絕對的統治地位吧?”
這個龍鎮海和陳可法都不太了解,趙坤比較清楚,他點點頭,“作戰飛機,幾乎都是米格係列。”
米格,曾經是蘇聯空軍的代名詞。這個由飛機設計大師米高揚和格列維奇開創的設計局,成名於衛國戰爭時期。從米格-1開始,到聲名鵲起的米格-3,螺旋槳時代的米格飛機已經聞名天下。走向噴氣時代後,米格設計局更是一發不可收拾,米格-15在朝鮮戰爭中一戰成名,米格-19成為世界上第一種進入批量生產的超音速戰鬥機,米格-21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上生產數量最多的超音速戰鬥機,總產量超過6000架,這還沒算上中國基於其推出的各類改進型號。不出意外的話,米格-21的終極改型,中國的教練-9飛機,能飛到2040年。要知道,米格-21是二十世紀50年代研製的,這時間跨度,都快一個世紀了。
米格飛機進入中國後,很快便占據了絕對統治地位。米格-15參加了抗美援朝,米格-19演變成殲-6,後來又演變成強-5;米格-21演變成殲-7,後來又演變成雙發的殲-8。在1994年,殲-7還算是中國空軍的先進機型,直到2012年才最終停產。經常陪龍鎮海進行防空演練的,就是北海艦隊航空兵的殲-6和殲-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