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這番講解,龍鎮海他們大概了解了這架飛機的設計理念。隻有趙坤在暗暗的記筆記,他發現涅夫斯基講的跟他收集的資料有出入。
“看來公開資料還是不能全信。”趙坤心裏默默念叨。他舉手向涅夫斯基示意,“這架是驗證機,還是量產型的原型機?”
“嚴格說,這架飛機的編號應該是T-10k-3,是量產型的原型機,跟目前在俄羅斯服役的蘇-27K沒有什麼差別。”涅夫斯基說,“除了一些很小的細節,比如作戰軟件,還有編隊燈什麼的。”
說完,涅夫斯基帶著大夥往後走,一邊走,一邊指著機翼說,“您看,機翼是可折疊的,麵積也比普通的蘇-27大。”涅夫斯基把機翼後麵的一段往下拉了拉,那是可以活動的,“這是雙開縫增升襟翼,普通的蘇-27是整體式的,這樣設計的好處也是增加升力。它和鴨翼一起,能提高著艦時的升力25%。”
“那這樣的話,蘇-27K的著艦速度是多少?”趙坤一邊記筆記一邊問。
“大概240千米/小時,這還不是極限速度。普加喬夫好像飛過225千米/小時,不過好像就一次。”
“因為艦載機著艦的時候,是直線降落,就好像砸在航母甲板上,所以起落架支柱還有鎖止裝置都經過加強,前起落架也設計成雙輪,蘇-27是單輪。”涅夫斯基反複講解艦載機著艦和普通岸基飛機的不同。岸基飛機降落前一般有個平飄的過程,艦載機則沒有,完全是直線,目的也是減少降落滑跑距離。
來到機尾,涅夫斯基說,“尾翼也是可折疊的。尾翼和主翼一起折疊後,寬度是相同的,這樣可以減少占甲板的麵積,多帶幾架飛機。”然後他指了指機尾下麵,“那裏有尾鉤,用來掛攔阻索的。”
大家都彎著腰往機尾下麵看,好在飛機夠大夠高,姿勢也不是很難受。果然,一個大概有1.5米長的尾鉤就在機尾兩個發動機中間。龍鎮海上去摸了摸,發現鉤子那裏比較光滑,說明它使用過了,被攔阻索磨得光滑了。
等大家都直起身子,涅夫斯基又說,“機頭的空速管也是可以折疊的,都折疊後,雖然他比美國的F-18大,但占用甲板的空間也沒多多少。”
空速管就是機頭中間一個長長的金屬管,陳可法上去掰了掰,好像是可以動的。他轉身問趙坤,“這玩意是幹嘛的?”
“空速管,顧名思義就是測量飛機速度的。氣流從這裏經過的時候,能夠測出飛機相對氣流的速度。”趙坤問涅夫斯基,“我能看看座艙嗎?”
涅夫斯基伸伸手,“您請便吧,梯子就在那裏。不過座艙蓋開不了,您隻能在外麵看了。”
趙坤叫上陳可法把登機梯挪過來,然後爬上去看座艙。隻見天藍色座艙裏,密密麻麻的布滿了各種儀表,中間是操縱杆和彈射座椅,左邊是油門杆。
“跟我們的殲-7差不多,比美國人的還是落後。”趙坤心想。他考察過美國的航母,F-18飛機座艙裏兩塊巨大的顯示屏令他印象十分深刻,而這個當時蘇式飛機都沒有。
趙坤下來後,其他人都上去看了看。
大家在看座艙的時候,涅夫斯基也沒閑著。“這架飛機有加受油管,可以空中加油。掛架數量也從蘇-27的10個增加到12個。所以飛機空中也比普通蘇-27重了3噸多,但發動機推力隻增加了不到1噸,所以機動性有點下降。不過除了推重比,大部分指標也比美國人的F-18強,比F-14也不差。”涅夫斯基拍了拍T-10K的機頭,看得出來,他對自己的設計作品很有信心。
在駕駛艙的左側,能看到空中加油管。龍鎮海是第一次看到這種裝置,因為當時國內的飛機還沒有。加油管外麵沒有蓋子,可以直接摸到。
龍鎮海下來以後問涅夫斯基,“這架飛機飛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