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集:生產線(1 / 2)

第二天,龍鎮海和聞所長還有王總師商量後續工作計劃。雙方初步接觸的效果不錯,也都很有誠意。本來商定第三天聞所長去考察一下他們的生產設施,尤其是燃氣輪機生產線。去之前也做做準備。

聞所長說:“現在型號已經基本確定,考察完生產線後我就回國,跟海司和集團彙報。別的事我不擔心,我擔心兩件事。”

龍鎮海問:“哪兩件事?”

聞所長說:“一是錢。要多少錢,由誰出。燃氣輪機既然在我們所研製生產,估計集團是要出錢的,可是以集團的財力,不可能全出,關鍵是沒有外彙。海軍也不一定有錢,這也是個老大難問題了。”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既然投錢聯合研製的話已經放出去了,就不可能再收回。“曙光——機械製造”設計局還眼巴巴的等著這筆錢呢。

“您估計要多少?”龍鎮海想大約知道個數。

聞所長說:“聯合研製,至少千萬美元級別吧。一個型號研製,在國內至少也是上億的預算。成品倒好說,一台是一台的價。”

“這個也隻能走一步看一步了。”王總師說。

“對。海司會想辦法的。那第二件事呢?”

“就是我們自己的技術能力和生產能力。”聞所長說,“這是我最擔心的。因為我們缺少一個先進燃氣輪機從研製到批量生產的經驗過程,曾經研製的機組技術早就落後。新機研製中間會遇到哪些問題,誰也不能預料。”

現代燃氣輪機,應該始於英國在1958年由航空渦槳發動機改裝來的海神發動機,1962年又專門研製了G6船用燃氣輪機。龍鎮海在中國海軍的服役的那幾年裏,碰到最多的是蒸汽輪機,柴油機其次。蒸汽輪機裝備驅逐艦,柴油機裝備護衛艦和登陸艦之類。燃氣輪機從來沒接觸過。他隻知道燃氣輪機是未來發展的方向,但對國內的技術水平卻知之甚少。

“聞所長?我們以前研製過燃氣輪機嗎?”龍鎮海問。

“當然研製過,”聞所長很肯定的說,“那時候,我剛大學畢業呢!”

原來,聞所長1962年從上海交大畢業,就被分配到703所,那時候703所成立剛1年不到,正在組織仿製蘇聯M-1型燃氣輪機組,國內代號叫404。由703所負責研製,上海汽輪機廠負責生產。雖然M-1在蘇聯屬於落後的淘汰裝備,但在國內已經算很先進了。蘇聯人給的資料不全,大部分屬於圖紙、標準和工藝,而不是設計資料,說白了就是告訴你做什麼,但不告訴你怎麼做。所以聞所長畢業進所後被安排的第一項工作就是根據冷態狀況下渦輪結構圖,通過一係列計算換算成熱態,然後詳細計算渦輪的氣動特性。

“這個其實就是反向設計,”聞所長解釋說,“是為了了解M-1的設計原理,讓我們知道怎麼做。”

王總師聽了,好像有點恍然大悟的意思,“原來反向設計這麼複雜!那研製過程順利嗎?”

聞所長搖搖頭,回憶起那段歲月,辛苦而又充滿激情,清貧卻有胸懷理想,“不僅圖紙和技術資料前後返工很多,工廠生產也是問題多多,因為幾乎是從零開始啊。比如做渦輪盤上葉根榫槽的拉削,需要一種很精密的拉刀,短時間沒法供貨,怎麼辦呢?我們就借用航空發動機廠的拉刀,可是兩種拉刀的尺寸、公差都不一樣啊,這改動可就大了,需要對渦輪盤和渦輪葉片作詳細的強度、振動校核,還需要輪盤的溫度場,而為了獲得溫度場又需要整個機組的熱力參數,需要對整機進行反複核算,所以項目進度受到拖延,耽誤的時間挺長。”

聞所長所言非虛。當時人們熱情高漲,居然在1960年就完成了首台樣機。但1961年樣機開始台架試車後就是事故不斷,經過3年才克服了原始設計和製造的缺陷,1964年裝在一艘海軍的空殼炮艇上進行試航。前後總共試航了5年,生產了4台樣機,雖然經曆了啟動困難、轉子輪盤碎裂等問題,但畢竟經受住了考驗。1971年,裝了404樣機的0105實驗艇交付東海艦隊服役。這算是中國燃氣輪機的首次嚐試吧。

“你們知道嘛?在404之前,我們還有一次瘋狂的嚐試,這麼說起來,404都不能算第一個。”聞所長對龍鎮海和王總師說。

龍鎮海當然不知道,連王總師都直搖頭,“404我都隻知道個大概,之前還有啊?”

聞所長笑著說:“我看到過一個內部資料,年份我已經不記得了,不過肯定比404早,那時候找了一架米格-15戰鬥機,把它的發動機拆了下來,直接裝到一個快艇的甲板上,嚐試用噴氣推進這艘快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