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集:巧克力(2 / 2)

就在此時,空軍副司令員林虎中將悄悄地把警衛員叫了過來。

“你!開車去靶機殘骸,速度要快!”

一個小時後,警衛員報告,發現靶機殘骸,距離導彈發射位置大概60公裏。

“那就好!那就好!這下,中國空軍就有了可靠的超視距作戰能力了!”西蒙諾夫聽了,大為興奮。“如果你們引進了蘇-27的生產線,那以後美國人的航母要再靠近黃海,可就得掂量掂量了!”

聽西蒙諾夫說這話,龍鎮海還有點吃驚,這老頭消息聽靈通啊!轉念一想,既然參考消息登了,估計他們也會知道。

雙方隨後大概討論了引進蘇-27生產線的問題。蘇霍伊方麵大概詢問了中方對總生產量的估計。謝部長說大概200架左右,當然這200架不能都是一個樣子的,後期生產的肯定要有所改進。按照航空界的說法,就是有好幾個批次或改型。

西蒙諾夫對此當然表示讚同,因為早期的蘇-27,還是有許多他也不太能接受的缺點。比如說電傳係統是模擬的,火控雷達隻能同時打擊2個目標,空對地武器選擇不多等等。

西蒙諾夫對謝部長說:“我今天也給中國同誌們說一下我們對蘇-27的改進計劃。托你們的福,我們現在稍微有點資金可以做點研發的事了。”老頭頓了頓,讓工作人員拿了兩個模型,外形和蘇-27差不多,隻不過一個單座,一個雙座。

“無論是俄羅斯空軍,還是中國空軍,裝備的蘇-27都是對空作戰為主,對地攻擊能力很差,綜合作戰能力和美國的F-15C、D,尤其是E型還是有差距。大國空軍,還是要進攻,空戰隻是一個方麵。”西蒙諾夫指著兩個模型,“我想,中國空軍對地攻擊能力的短板,某種程度上比空戰更突出,是吧?”

在座的跟航空有關的中方人士都在點頭,那時候的中國空軍,對地攻擊基本靠炸彈和機炮,美國人在海灣戰爭時期展現給世界的精確打擊,對著屏幕,操作個十字瞄準點就能把目標炸了的能力,著實讓中國人流口水。

“我們設想的有兩個型號,一個是蘇-35,也就是蘇-27的終極改進型號,一個是蘇-30,是利用蘇-35的部分技術,尤其是內部結構優化和對地攻擊技術進行改進的型號。”

20年後的中國珠海,蘇-35在萬眾矚目之下,進行了非常精彩的表演。而此時的中國空軍,也早已成為世界上裝備第二先進的空軍。

西蒙諾夫接著介紹:“我設想的蘇-35,發動機是矢量的,也就是說,噴口可以轉動,雷達將采用相控陣體製,機身內部結構更為合理,重載掛點更多,航程也能提高。”

一個個令人眼花繚亂的名詞,讓在場的中方人員頗為激動,而西蒙諾夫顯然也是個善於把握場麵的高手,他又拿起了蘇-30的模型,“這個,就是蘇-30,結構參考蘇-35,主要負責空中指揮和對地打擊,所以是雙座型。”

這時候朱部長問:“您說的這兩個型號,大概什麼時候定型?”

西蒙諾夫攤攤手:“蘇-35還早,有太多技術需要驗證。蘇-30要快一點,估計96年左右可以出來。”

按西蒙諾夫的意思,蘇-27的生產線在後續幾個批次的生產中,應適當進行技術升級,蘇-30的部分技術可以應用。中方對這個意見很感興趣。

蘇-30和蘇-35這兩個型號,恰巧都是和阿穆爾共青城生產試飛的,因此對於中方來說,也不需要再換廠家。

對蘇霍伊設計局的拜訪結束後,談判小組先整理考察資料,然後準備回國。對生產線的考察是第一步,還要對國內廠家的生產能力進行評估,確定引進生產線時,國內的製造和管理水平能夠達到製造蘇-27的標準。而在當時,談判小組的人心裏都沒底。

晚上7點,莫斯科中央大學的圖書館裏,奧嘉正對著一堆生澀難懂的中國字發愁。

“救火?救???是拯救,搶救的意思,可是火災,不是要把火滅掉嗎?怎麼能拯救呢?”

奧嘉撓撓頭,又翻了一頁,“姓名,姓在前,名在後,哦???那,師父的姓是龍,名是什麼呢?”

突然,奧嘉看到桌子右邊,出現了兩塊巧克力。

“師父???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