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金融改革要關注五個問題
言論
世界銀行前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日前表示,未來金融改革應重點關注利率市場化、債市發展、金融結構、現代技術、社會信用體係建立等五方麵問題。林毅夫在參加新華都商學院,北大商業評論和哥倫比亞大學資本與社會中心共同主辦、諾峰彙承辦的“第二屆諾貝爾獎經濟學家中國峰會”時做出上述表示。
林毅夫指出,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提出,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金融領域改革是很關鍵的改革,金融改革怎麼來改?主要關注五方麵問題。
第一,利率市場化。
林毅夫表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方向,但是在放開利率,尤其是貸款利率的時候,必須了解金融業的特性,這是一個很容易造成係統性風險的行業。
由於金融業的特性,對金融行業、實體經濟當中某些主體的特性要給予高度的關心,尤其是借銀行的錢買股票、投機房地產市場的。
林毅夫講到,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希勒先生在他的《非理性繁榮》一書中講到,如果允許大量的資金進入股票、房地產這兩個市場,就容易形成股市泡沫、房地產泡沫。在泡沫上升時期,如果他願意付很高的利息,你願意把錢貸給他的話,會加速泡沫上漲,而泡沫沒有不破滅的,等到泡沫破滅的時候就是係統性金融危機來臨的時候。
第二,債市的發展。
“這幾年,我國債市發展較快,尤其是在存款利率還未放開情況下,公司債的發展給儲蓄者提供了獲得較高回報的機會。但目前,在我國債市發展當中也出現了一些必須高度關注的問題。”林毅夫說。
地方政府的債是準公債,所以基本上是隱性擔保,沒有風險。這就出現,地方投資平台的債在利率和風險上都勝過公司的債,公司債的利息有時候不能像地方投資平台付的那麼高,而且公司債也有風險。導致的結果是,本來發行債市,利率市場化的目的是讓更多的金融資源投入到經營效益比較高的民營經濟去流動,但在這種扭曲狀況之下,通過過去這一兩年我們看到的情形是,更多的錢通過債市轉向了地方政府的投融資平台。
林毅夫指出,在這種狀況下,在金融改革的方向上必須深化。地方政府發展地方基礎設施上麵所需要的資金,應通過地方政府債而不是投資平台的公司債來發行。地方政府的債由地方擔保,所以它的利率應該是低的,因為它風險低。和公司債務分開,公司債有風險,利率高,這樣在風險和利率當中有一個平衡,不會形成像現在地方投融資平台的債務不管在風險還是利率上都勝過公司債,導致資金不是往預期方向流動。
第三,金融結構。
林毅夫表示,目前,國內有關金融改革、利率放開的討論比較多,但金融結構改革,實際上比利率放開更重要。
他說,現在70%的就業和60%的國內生產活動是由農戶、微型、小型、中型企業從事。而目前這些企業從銀行、股市、債市上是借不到錢的。
怎樣解決他們的資金和金融服務的需求,一方麵鼓勵現有的大銀行或中型銀行進行經營模式的創新。更重要的是,應該發展適合地區性的農戶和微型、中型企業融資需求的地區性的中小銀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到,下一步在發展地區性中小金融機構的時候,隻要他的投資者是合格的,在資金上、在信譽上合格的民營企業都可以來開地區性的中小銀行,這個要真能落實的話,才能夠更好地解決農戶和微型、小型、中型企業的貸款需求。
第四,現代的技術。
現代的技術就是互聯網。因為金融的問題是信息不對稱,資金使用者和資金擁有者信息不對稱,以及時間不對稱,給的是現金,你給的是承諾,一年後還錢。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是增加信息的擁有度,減少貸款的風險。網上擁有大量企業和個人信息,因此就有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眾籌和眾貸變成可能。基於這樣的發展,對現有銀行和現有的金融機構會產生競爭作用。
基於互聯網為基礎的金融我們還是應該大膽地嚐試,在避免可能出現風險的同時也應該創造一個合理的政策環境,讓它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
第五,社會信用體係的建立。
金融最大的問題是信息不對稱,但在目前經濟活動中還有很多有用的信息,包括銀行所擁有的客戶信息,稅務部門、民政部門擁有的信息。如果能把這些信息集中起來,提供給銀行和金融機構做參考的話,那麼在貸款各方麵,在融資各方麵就可以把好的貸款者和壞的貸款者區分開。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