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養成功者的智慧
信心是暫時的、虛偽的。明白這點,則不至於喪失謙虛的態度,並能夠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但是,人們往往不容易做到這個地步,稍有成功,就容易抱著絕對的信心。
時序已入秋,天高氣爽。柿樹向著藍藍的天空,伸出又粗又直的枝幹,並且在樹梢上結滿了鮮紅的柿子。
為了要采到那些樹梢上的柿子,幾個頑童,手拿著竹竿,爬上樹幹,拚命亂打。但柿子卻不那麼容易被打下來,還是牢固地和那曆經多年風霜的粗壯樹幹連在一起,最後樹幹又深深地紮根於大地。
通過此例,我們應當明白,凡事不要像小孩打柿子那樣,過度重視長在樹梢的小節,而忽視了那鞏固在大地上的偉大力量,否則,我們將會和頑童一樣愚蠢。我們需要不時互相勉勵,對事情觀察入微,找出重點,全力以赴,才會事半功倍,免得徒勞無功。
關於愛,我們可以說,越純潔,越含蓄。
——[英]哈代夏日陽光普照,但別忘了做好防台的準備。
就景氣而言,有時好,有時蕭條,不可能永遠是和平與繁榮。這就是人生、就是社會。
一旦社會安定,景氣好轉,每天過著安穩的生活時,往往把社會的本質遺忘了,把人生應有的態度置之腦後。這是人之常情。
倘若可以長久如此,也是無可厚非。然而,總有一天,“台風”將會來襲,不景氣的熱潮將會湧到,置身於那種情境,仍然可以保持泰然自若的心境嗎?
我們必須隨時準備足以應付急變的心境,這就是“治而不忘亂”的心情。
對於這一點,我們非常明白,但是,卻很少有所準備,也許這便是人的弱點當一個人多次獲得成功時,就應該及時反省自己,是不是開始驕傲了?
失敗不如成功,這是當然的道理。但是,如果策劃三件事情,而三次都成功了,卻沒有遇到什麼危險。如果產生過度的自信,認為“一切讓我來”,這種缺乏謙虛的態度,把別人的意見都當成耳旁風,再也沒有比這更危險的了。
當然,自信是需要的,缺乏信心,根本就不能做事。但信心應該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世界上不可能有絕對的信心也不應該保持絕對的信心。信心是暫時的、虛偽的。明白這點,則不至於喪失謙虛的態度,並能夠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但是,人們往往不容易做到這個地步,稍有成功,就容易抱著絕對的信心。
因此,任何偉大的人,做三件事情而有一次失敗了,對於自己而言並不是什麼壞事。借此失敗而產生謙虛的態度,才有發展可言。
連續失敗固然忍受不了,連續成功更值得警惕。
心鏡反映人生的正邪,周圍人和物都是我們的鏡子。每個人都必須站在鏡子前麵,才能端正服飾。因為鏡子是最公正無私的,不論是什麼形狀,都會據實反映出來。一個堅持自己的領帶沒有打歪的人,隻要往鏡子前一站,是非曲直,自然就一目了然了。人應該承認錯誤而樂於改正才是。
儀容的美醜固然可以在鏡子前麵判斷清楚,但心術的不正,卻無法在鏡子裏麵顯現出來。人往往不容易發覺自己想法或做法的錯誤,那是因為沒有一麵心鏡的關係。比較合理的說法應該是,人隻要有一顆謙虛而上進的心,心鏡就幾乎無處不有了。
我們周圍的人和物,都是我們的鏡子。所有的東西,都能反映出我們的心。所有的人都和我們的心聯係在一起。
古代的聖賢教導我們“先除去我們本身眼睛的障礙”,這樣才能把周圍看得清楚。有了謙虛而坦然的心胸,那麼所有的人或物,都會成為我們的反光鏡,把我們的想法和行為的正誤,原原本本地反映出來。
駕馭自己比駕馭烈馬更難,總要有所畏懼,才不會無法無天。
小孩怕父母,店員怕老板,學生怕老師,下級怕上級。除此之外,還有懼怕神明菩薩等等,這些都因人而異。
對愛情來說,嚴峻的生活考驗以及對初戀的生動回憶,都是同樣不可缺少的。前者把人聯係在一起,後者令人永葆青春。
——[蘇]法捷耶夫“有所畏懼”是最好的事情,正因為如此,才能保持自己的身體。
自己的身體屬於自己,自己的精神也屬於自己。乍見之下,自己駕馭自己並不困難,事實上卻與駕馭牛馬不同,這就是人類的特征。
古代聖賢對於這一點,亦莫不歎息;更何況我們平凡的人,要駕馭自己,確實是很難做到的,補救之道,在於借助於畏懼的事物,知所畏懼,受其鞭策,俾能律己。
無所畏懼是最危險的。有時候對於那些令人畏懼的東西,恨不得回避它,然而冷靜一想,就發現它仍有一些好處。
企業者,要想取得事業的成功,不光要知所畏懼,還要接受嚴格的考驗。嚴格的考驗,是讓自己邁向自立大道的裏程碑。
在自然界中,獅子故意把自己的小獅子推到峽穀,讓它從危險中自己掙紮求生,這種畫麵太雄壯了。雖然這個做法太殘酷無情,然而,在這種嚴格的考驗之下,小獅子以後的生命過程中遇到挫折,才不會泄氣。
它拚命地、認真地,一次又一次地跌落山澗之後,一步一步地爬起來。小獅子自己從溪穀爬起來的時候,才體會到“不依靠別人,憑借自己力量前進”的可貴。獅子的雄壯,便是這樣養成的。
要自己體會,是非常不易的,更需要有勇氣。有時候不知所措,眼淚不禁奪眶而出。然而,要哭也好,要長籲短歎也好,必須產生新的勇氣。
嚴格的考驗,無非是讓自己體會生命的第一步,是讓自己邁向自立大道的珍貴裏程碑。
火箭發射出去,如果沒有追蹤係統,無疑是一種浪費,命令的下達,也是同樣道理。
向月球發射的火箭,在刹那間進入天空,速度之快、距離之遠,人的肉眼根本無法觀測。但是,由於追蹤設備良好,幾千公裏、幾萬公裏直到火箭抵達月球表麵,都能追蹤到它。
正因有追蹤設備,發射火箭才有意義。倘若沒有追蹤,隻是發射、讓它流逝,無異於浪費。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隻是命令、指示或拜托,將無意義,既然下命令,就得追蹤到底,這就是下命令者負責的態度。
被追究的人是很吃力的,要追究別人更不簡單,彼此都需要有耐心。然而,世人之常情,往往敷衍了事。無論是要追究別人的,或者被人追究的,都要具備這種決心和勇氣。
隻要有一顆學習的心,萬物都是我們的好老師。
自己以為是憑自己的頭腦去想、憑自己的能力去做的事情,事實上,往往是受教於別人。
幼兒向父母學習,學生向教師學習,後進向先進學習,自己的思考,是建立在過去累積的許多學習心得上的,這就是自己的智慧。因此,凡是能夠提供好的意見、能夠產生好的構想的人,必然是一個勤於學習的人。因此,隻要有一顆學習的心,萬物無不是良師。
那一點一滴積累而成的自信,一不小心就會變成自負,而把自己處於危險境地。
天有不測風雲,雖然有時會為自身擔憂,但是這種擔憂可能會一點用處也沒有,所以,仍需以“鼓勵再鼓勵”的態度,轉變觀念,重新考慮。但不管如何,認為今天必須做的事情,就毫不猶豫地走出家門去做,不要想得太多。
忠誠和互相信任是愛情的首要條件。
——[美]鄧肯工作有時會做得很好,有時會做得不好。如果做得很好,就感謝;如果做得不好,就要重新考慮做法。如果每天都能這樣的話,一定會有不斷的進步,而不會有重大過失發生的。
最可怕的事,乃是“自以為是”的觀念。一個人一旦自以為是,不但對事情無法重新考慮,觀念上也很難再作修正了。那一點一滴累積成的自信,竟在不知不覺間,變成“自負”,因而就驕傲起來了。忘記了虛心、疏忽了反省。終於滋生了“有己無人”的心情。一切重大的過失,就由此而起。
以不穩定的情緒去思考問題,是比什麼都錯誤的行為,因此我們需要每天時刻反省。
自己雖然用盡了智慧,仍然意外地失敗了。畢竟單靠個人的智慧有限,以不穩定的情緒態度去思考問題,是比什麼都錯誤的行為。
因此,鬆下先生認為在早晨醒來的片刻,首先要祈禱,消除各種迷惘,穩定情緒。每天都要以坦誠的心情,順應天意而工作。祈禱的方式,種類雖多,但總有“最能使自己心神寧靜”者為宜。祈禱之後,才展開一天的工作。
於是,拚命地工作,熱誠地工作,切不可有懶惰的懊惱。要用盡最大努力,像非常喜愛那工作似的,從中享受樂趣。
就寢前,也要反省。以冷靜的心情,了解並感謝上天的愛護,聯係著明天新的工作意願。
晨間祈禱,白天工作,晚上反省,這樣可以減少每天的過失。
吃飽了、穿暖了之後,我們還需要些什麼呢?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時,日本很多人穿著縫縫補補的破舊衣服、吃蕃薯藤、地下挖坑、蓋著洋鐵皮度日,冬天忍著酷寒霜凍、夏天挨著熏蒸似的悶熱。為了不願意過著這樣艱苦的生活,因此,大家都拚命工作。總之,為謀求生存,為填飽肚腹,冒著雨露風霜,在自己的崗位上工作。
三十多年後,生活逐漸豐富。吃的,多得難以處理。住屋雖然還不夠,但是,再也沒有瑟縮於雨露風霜之人了。
那麼,大家今後將何去何從呢?在暖衣飽食中,忘記了淒苦、過著焦躁生活的日本人,絲毫不知進取。應該往何處去呢?大家都陷入迷惘之中。那麼,應該有誰來清清楚楚地開導民眾呢?
如果誰也不來開導,就要自己開導自己了,就要大家互相開導了。
在被黑色情緒包圍時,打開感謝的開關,天地便會明亮起來。
人心真正的安逸,是對一切事物,都懷著感謝的心情去接觸。所以,感謝的心情,才是生育萬物的泉源,才是和平安逸的起點。雖然對它非常熟悉,可是,在變幻無常的人心中,卻很難依常理推進。
不要說感謝了,甚至有時會憤恨得全身顫抖,有時氣惱、呻吟得不能成眠。雖然內心覺得應設法抑製著這不軌的黑色情緒,還是感覺像遭到前世報應一般難熬。
這時無意中,在心中通過一道感謝的思維,心情可以說又恢複正常了。
如果好好靜下來想想,在短暫的時間內,在疲乏的心中,也會隱約地湧現出安逸來。
愛情得到的報酬,若不是對方還償的愛,便是對方內心深處的暗暗蔑視。
——[英]培根在這個世界上,人類實際上了解的事物比較少,而不了解的事物占多數,也就是說不知道的比知道的多得多。
人類的生命是不斷地延續下去的,因為人類的智慧,也跟著永遠不停地擴大發展。宇宙中的真理,其奧妙與深遠,是無法予以計測的;然而我們卻隻捉到了那些深奧真理的一鱗半爪,就武斷地聲明,已窺悟了宇宙的全部真理。倘若如此,今後人類的智慧,不但無法繼續進展,而且有“山窮水盡”之勢。人類這種自大自滿的觀念,無疑是探討真理的絆腳石。
科學的進步是無止境的,思想也一樣。甚至政治、經濟以及企業管理的發展,所有人類的活動,都留有一大片尚未開拓的土地,需要人們去開拓。
為了人類社會的繁榮與發展,每一個人都應該放棄管中窺豹的狹窄觀念,以寬大的胸襟和謙虛的態度,去待人處事才是。
切忌賣弄道理,因為說一堆大道理,還不如講一句肺腑之言。一個人為什麼不能從內心裏,說出象湧泉般令人耳目一新且富有啟發性的話?為什麼隻能翻來覆去地絞盡腦汁,用些似通不通、自以為是的道理來說服對方?這不但枉費心機,而且這些歪曲的道理,也很難溝通並增進人際關係的。
交談的目的是溝通意見,而不是拘泥於談論的爭執。唯有先建立互相信賴的觀念,才能共同克服障礙,向前邁進,最後對自己的使命予以肯定。
無論他人做如何想法,隻要抱著“不賣弄道理,實踐力行”的原則,且對自己有信心,最終必能獲得成功。
鬆下先生認為,可成必可成,不可成必不可成,順其自然地努力,才會皆大歡喜。
“可成就的必可成就,不可成就的必不可能成就”,我們對這句話,好象是一知半解地明白了,然而事實上想要真的理解它,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我們往往想那終究無法完成之事去盡力完成,於是左思右想、絞盡腦汁地設計方案,或者是玩弄各種策略花樣。
然而,最後的結果隻是不平與不滿,引起吵架與摩擦,當自己內心黯然神傷時,似乎周圍的一切也跟著黯然失色。這種既傷害了他人,也有害於自己的事,實在是不可讓它存乎於心。
這就是因為人們企圖將不可能成就的事,去勉強成就。
不可成的事,永不可成;可成之事,必可成之。原本可成之事,就算不加以任何策略亦可成之。
這道理不需任何的推理,不需思慮任何策略計劃,隻需坦蕩蕩的心胸就夠了。集中我們的思慮,即可生出大智大慧。這種一心一意、但求精進的態度,於理必能有所成。
在這大小俗事一一湧起的人世中,對於自己的一生,還是一心清意靜地做一番反省的工作吧。
承認自己隻有一雙眼、一雙手,雖然世界還是老樣子,對自己卻精彩豐富起來了。
依自己雙目所見、親手所做,而求探清事實,這樣的做法很難求完美之境。畢竟,一個人眼力所及的範圍,雙手可觸的境域,都有界定的束縛。然而,人們常好輕率地將井蛙之見,斷言為全體或世界。
嫉妒是一種叫人痛苦的感情,可是如果一個人毫無這種感情,愛情的溫柔親密就不能保持它的全部力量和熱烈。
——[英]休謨就自己雙目所視,親手處理的工作,並無任何差失。然而,在自己視力不可及、雙手碰觸不到地方,卻有各式各樣的人,若能抱著彼此大異成趣的看法,世事就如萬花筒般瑰麗,人們也會相知,各自采用不同的態度互相配合。
所以說,今後我們還是彼此謙讓一些吧。無論如何,對於自己的眼睛與雙手——亦即是自己能力所不可超越的“世界”,還是謙虛地豎耳傾聽別人怎麼說,時時保持一顆能容百川、虛懷若穀的胸襟吧。
對於從前那種隻會敗事的對立舉動,為了求得真正的進步與和諧,讓我們在念及求真、求實之時,不妨三思而行。
“蔚藍的天空”“清澈的流水”“綠油油的樹木”應該是隨時隨處都可以看到的,可是現在都變成珍貴的東西了。魚也是,以前,世界各地都有,可是,現在也是愈來愈不可得了。
“真可惜”這一句話,最近好像很不容易聽到了。而當大家覺得這句話有些陳腐的時候,社會的變遷,逼得你無論如何,非愛惜東西不可,而且情形愈來愈嚴重,這也許是造物者的旨意吧?
當務之急是:再一次挽回“真可惜”這一句話。就是說大家要有愛惜東西的習慣,希望以這樣的態度來審察身邊的事物,檢討自己做到了多少。現在開始還來得及。
一個人如果失去反省的能力,他就看不見自己的問題,更不能自救。
社會上景氣好時,大家都做得很順利,隻有自己感到不如意,這個時候就需要反省自己的做法、想法有何不妥。
當景氣都普遍不好,大家也順利時,一個人往往隻顧外界,而常常疏忽了自我反省,並且心裏常以到處都這般不景氣,整個社會和市場的情形又是哪麼惡劣,作為借口來安慰或逃避自己,然後將責任推給環境,而自認為已盡了力,並無有何不妥。
人類是極自以為是的動物。假如一個人自己不常常反省或管理自己時,是很容易把責任推給別人,犯自以為對的錯誤。
“我是無辜的,一切都是這個社會造成的”,有時我們也許會有這種想法。話雖然這麼樣,可是如果能常常地反省,並要有不責怪社會,而是自己一手造成,一切自己負責的認識才好。
當一個人失去了反省的能力時,他就無法認識錯誤,不能自救,以致陷於罪惡的深淵之中。
到了年底,總是靜不下心來,並不是有什麼特別的意義。然而,每逢歲暮,都免不了心浮氣躁。
那個要結束,這個要整理,平常日子也不是恍恍傯惚的。但是總覺得太匆忙了。有些後悔沒有好好利用時間。
有了這種念頭,才有好的結果,所謂“有始有終”。今年已經剩下沒有幾天了,可是從現在開始還來得及,盡自己的能力去做,做不好也要做。時間是寶貴的,我們要分秒必爭。
尤其不要忘記對別人表示謝意,這一年能平安度過,不是完全靠自己的努力,是靠很多人的協助、幫忙才達到的。有時免不了滿腹牢騷,但都成為過去了,我們還是要表達誠懇的謝意。
合格的經營者是什麼?是責任者,是苦惱承擔人。他有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努力,他有謙虛和自信。他有一顆真誠的心和寬闊的胸襟,對經營有達到癡迷的興趣。
嫉妒與愛情同時誕生,但是愛情死亡之時,嫉妒並不與它共亡。
——[德]歌德怎樣才是合格的經營者呢?當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時,另一些人會極為機智地告訴他,“鬆下幸之助那樣的人就是合格的經營者”。
不錯,鬆下幸之助是合格的經營者。那些地方合格?這是需要進一步回答的問題了。那就讓我們看看鬆下的所言所行吧。
鬆下先生認為,經營者首先應是一個責任者。他的責任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他是對自己負責,是對全體員工負責,是對社會大眾,是對國家民族負責。一般而言,經營者能顧及自己賺錢和為員工造福就不錯了。但是,鬆下先生認為這是遠遠不夠的,他認為經營都要以創造價廉物美的產品為目標,造福社會大眾,促進國家民族乃至全人類社會的發展。
其次,經營都要有堅定信念和頑強努力的精神。鬆下先生的信念,體現在諸多方麵,比如宏大的“自來水經營理念”,小到“水壩式”、“玻璃式”經營法則。鬆下先生以為,這些信念,企業的經營者都必須是無比堅定的。與這種堅定信念相輔相成的,是頑強努力。淺嚐輒止、遇挫即退,是不可能成為真正成功的經營者的。鬆下先生在其經營曆程中,曾幾度陷入絕境:最初的插座賣不出去,新式燈頭銷售無門,不景氣迫使生產減半。每當這種時候,鬆下先生都以其堅定的信念、堅韌不撥的意誌和頑強的努力克服了困難,謀得了發展。“回憶往事,我覺得凡事都要堅定信心、保持持久耐心、努力奮發地工作,那麼事情的發展與進步是可以預期的。”鬆下這樣說道。
經營者要有濃厚的經營興趣感。鬆下說:“我認為做一個經營者有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那就是‘有經營的興趣’。你也許以為這個條件太平凡了,可是我覺得非常重要。做一個成功的經營者,條件可能有很多,但以我多年的經營經驗和見聞,還是覺得‘有興趣’最重要。反過來說,對經營沒有興趣的人,絕對不能做經營者;就是做了,也不會成功。”對經營有興趣不僅是做經營者的先決條件,而且是經營中始終應該具備的素質。倘若對經營中的某些事情缺少興趣,那也應該培養。興趣激發工作熱情,而熱情幾乎等於成功的一半。
鬆下並未寫過長篇大論專門談論合格的經營者,他的言論,大多是片斷的、有所針對的。
除上述一些條件外,鬆下指出,合格的經營者還應該是(或具備):煩惱的承擔者。鬆下先生說:“管理者的職務,就是要承擔起公司的煩惱,解決困難的問題。‘薪水’應該是‘煩惱的承擔費’。”
合格的經營者,還要有謙虛的自信。鬆下先生認為:自信要建立在謙虛的基礎上,失去謙虛的自信就會變成自傲了。唯有從謙虛的胸襟中產生出來的自信,才是最好的信念,也才能使自己邁向成功之路。
合格的經營者,還要有一顆真誠無私的心。鬆下先生說:“真誠的心,就是不被迷惑的心,不被自己的利害或感情,知識或成見所迷惑,公平地判斷事物的心。”“真誠的心使人公正、堅強、聰明。達到公正、堅強、聰明的極致者可以說是神。人雖不是神,但是真誠的心愈滋長,就愈接近於神,所以做任何事才能夠成功,在經營上也是一樣。”
合格的經營者,還要有察納雅言的胸襟。鬆下先生認為,任何一個經營者,都要能聽得進去來自諸多方麵的意見、建議,不管是正麵的還是反麵的。部下、員工的意見要聽,顧客的意見要聽,批發商、經銷商的意見要聽,同行的意見也要聽。隻有如此,才能集思廣益,才能有所進步。
最美的愛情,分析起來隻是無數細微的衝突,與永遠靠著忠實的媾和。
——[法]莫洛阿鬆下先生關於經營者、領導者素質的論述,還有很多。他在一冊談領導統禦的書中,從以下幾個方麵談論,這實際上也就提出了領導者(包括經營者)的主要條件:高超的領導能力、超廣角的領導觀、胸襟廣闊、不斷修煉、堅守信念、洞察先饑、衡量得失、絕不敷衍、唯才是用、應付得當。
因為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存在,所以,世界上也沒有十全十美的經營者。但效法的經營者卻不少,鬆下稱道的這位即是,他自己也是。
世界上存不存在十全十美的理想經營者呢?鬆下幸之助在他85歲高齡的時候,被他的同胞石山四郎問到了這樣的問題。
也許,這樣的問題對別人提出來,那些人會毫不猶豫地說:有,是鬆下幸之助。然而,這樣的問題卻對鬆下本人提了出來。鬆下如何作答呢?他的心目中,是否有這樣的理想經營者的形象呢?
鬆下幸之助給出了答案,這個人不是福特,更不是山本武信,而是一個他不認識、也了解甚少的人。此人叫阿爾弗雷德·史龍,生前是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董事長。
史龍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電訊工程專業,23歲時即就任菲亞特軸承公司的董事長。該公司被聯合汽車公司兼並時,史龍就任新公司的董事長(31歲)。1918年聯合汽車公司進入通用汽車公司。5年以後,史龍升任通用公司的董事長(48歲),此後曆任總裁、名譽總裁。1966年以90歲高齡辭世。
史龍就任通用公司董事長之時,該公司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隻有12%,每一股的股息不過1美分。1956年他辭去總裁一職時,該公司市場占有率已高達52%,股息也增加到2元。在史龍任職的半個世紀中,從來沒有發生過不能配息的事情。
史龍一生不抽煙不喝酒,也不喜歡參加晚宴。即使有人勸他釣魚和打高爾夫球,他也認為是浪費時間而不肯接受,除了公司的文件以外他幾乎什麼也不閱讀。他沒有子女,和太太在紐約5號街的大廈過著靜謐的生活。對於社會公益和慈善事業卻不斷捐款,其一生對大學、研究所捐款達3億美元。
即使在擔任名譽總裁以後,史龍也從不缺席公司的董事會。晚年耳聾以後、去世的前幾年,當記者問及“美國最有希望成長的股票是什麼”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寫下了通用汽車公司。
史龍一生有許多朋友,但在公司內卻沒有一個朋友,即使晚年孤寂的歲月,他也從未訪問過一個通用汽車公司的人;唯一的例外是瓦爾特·克萊斯勒,還是在此人離開通用汽車公司以後。對此,他解釋說:“最高經營者的義務在於客觀而且公平。”“必須絕對寬容,不能計較工作的方式,更不能有主觀上的好惡。唯一的基準,就是對方的業績和為人。如果公司的負責人和公司的某人有私人交往,就難免會有偏袒,至少外界的人會以懷疑的眼光來看,所帶來的影響遠比其他因素深刻。孤獨,保持距離,拘泥禮儀,每個人都不願如此,而我自己又何償不是這樣呢?但我有義務不得不這樣做。”
對於這位不認識的史龍,鬆下的評價很高,他認為史龍“的確可稱得上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董事長’,也是一位卓越的經營者。”“的確是所有經營者中最值得我們效法的理想經營者”,“堪稱千載難逢、十全十美的人,也可以說是最理想的經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