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鬆下談成功經營的戰略(3 / 3)

“勝者不驕”正是言中人類本性的弱點,鬆下認為這才是上好的戒律,但縱觀曆來或現在的企業界情形,都沒有表現出勝者不驕的跡象。

一次,鬆下向經銷商講過下麵的話:

既不必謅媚又無需借貸的人是富翁。

——[英]富勒“各位都是認真努力的工作者,可是今年的情況顯示,前途暗淡不堪設想,因此各位都在煩惱,我覺得這是重大的問題。大前年賺,前年又賺,而去年也賺錢,若是今年再賺,那是最好不過的,但是世間事是不可預料的。既然連續三年都賺錢,而又希望第四年再賺錢,哪有這麼簡單的事。連續賺了三年,假如今年不賺退還一年,還剩下二年哪,‘尺蠖’就是進二寸退一寸的,這是很好的現象,三年賺錢,而第四年又想再賺,那就好比‘尺蠖’一樣,伸至極限之腿退不回來,隻有死亡。那麼是死好呢?還是退還一年份利益而生存好呢?當然是選擇現在損失的好,而期待明年再賺,後年又再賺錢,大家有了這種想法,煩惱就會消失掉,不慌不忙,不慌張的心情就安定而快樂,快樂則智慧生,那麼說不定第四年又可以賺錢了;不過老實說,第四年又再賺錢的機會是太少了,那麼幹脆就預備退還一年份的利益算了。請大家覺悟到‘尺蠖’的精神,這才是應有的認識。”

實際上,實踐起來的確是有困難,其中也許將過去三年所賺的錢統統花光了,要用什麼退還呢?

可是上述的情形確是企業界的實態,“三天連續好天氣,至少一天會下雨”。如果能有這樣的情形,已經算是不錯的了。

公司愈大,愈要集合大家的智慧,全體總動員的經營模式,始能產生預期效果。

在動蕩不安的世界局勢中,我們都能親眼看到,一個國家的衰退與興隆。而我們發現凡是能聚合眾智,並各在工作崗位上奮發圖強的國家就能得到發展。而愈能突破考驗的就愈發堅強。國家如此,公司當然也是一樣。集合眾智以經營事業是何等的重要。不過,想要集體眾智往往並不容易。但如果不去克服這個困難,而隻在口頭上說說,那就是更沒有實際的意義了。

以眾智為經營的基礎,也就是全體經營的模式。如果剛開始一個小公司是三五人的小規模經營,是很容易集合眾智的。可是等人數增加到幾千、幾萬時,雖然心裏知道非集合眾智不可,但卻做起來是相當的不容易。

以國家來說,往往大國未必有發展的跡象,倒是幾百萬人口的小國家,反而有令人羨慕的發展氣象。所以不管是三五人的小廠,還是幾百、幾千人的大企業,都應當集合眾智,這樣才能使企業得到長足的發展。

在公司的原則下,每個人應盡量發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使公司的發展更具衝擊力。

分公司製度利弊,是見仁見智的,它的好處就是易於培養大家的責任意識,而會全麵激發出經營者的創意和新作風,百分之百的發揮力量。缺點就是多少會有些獨斷的傾向。說是缺點,也不完全是缺點,因為如果分公司主管過於獨斷專行,總公司可適時予以糾正,也就可以把錯誤盡量避免。

其實獨斷專行也未必是壞事。在好的方麵,獨斷孤行也可能產生好的結果,除了可能違背公司的政策,對公司整體營運有影響外,其他事情,各人可以盡量發揮其創意和力量,使公司的發展,更具有衝擊力。

鬆下一開始對經營管理作深刻的思考,是從做生意以後十三年開始的。在此以前,都以他從小夥計生涯學來的生意經用於商業。當時的觀念都是從大清早起勤奮地工作,小心侍候顧客;在家裏時,則做出好的東西,以討好顧客。年複一年,就是以這種態度做生意的。

恩賜的東西是不牢靠的;凡是恩賜的東西,它也就是可隨時被恩賜者收回。

——[法]大仲馬過了十三年,鬆下公司的職員增加了很多,生意也做得很順利,於是鬆下電器在大阪開始有些名氣,這時的鬆下忽然有所感觸,“過去我雖然拚命工作,但我們人類所擔負的生產工作,不是應具有更大的意義才對嗎?”鬆下認為以後應該根據一種使命的觀念來經營事業。這不僅限於公司,在個人方麵也是如此。於是就認為人類應該抱著偉大的理想來工作才行。

鬆下於是把他的想法告訴了全體員工。他們說:“很好,你的話我們都明白。那麼今後就這樣做吧。”這一來非常不可思議,他的員工都充滿了幹勁,工作氣氛也完全不同了。同樣的工作再做起來,卻感到特別有意義。

現在大家都有了理想。而且做法也不同了,過去是漫無目標地工作,現在則是有希望有理想地工作,所以自然做得很起勁。從此以後事業的發展,也就以驚人的速度在進步。

所以,別老是希望自己的商店擴大,希望自己能賺錢,這種想法都有缺點。當然這種思想總會進入腦中,但應該把目標放在更高的地方,與社會一起發展。如果自己認為是發展社會的一員大將,那麼一個人的事業和人生觀都將改變。

如果抱著這樣的想法,就會感到辛苦的工作也不以為辛苦了,反而高高興興地去做。同樣艱苦的工作,過去隻因為那是生意,不得不做;但現在已沒有這樣的想法,艱苦的工作變成快樂而神聖的工作,因此對於再困難的工作,也會竭盡全力去做。

這對於一個人或一家公司都一樣。公司必須努力經營,但公司是否能更加發展,我們隻要盡了最大的努力,做了最妥善的安排,其餘的,都交給上帝吧。如果沒有這樣的想法,仍然會猶豫不決的。

認為企業經營是為服務社會而存在,企業才能無限度地發展。

鬆下小時候,因為家裏很窮,十一歲的時候,就踏出家門,來大阪當一個小店員。在店裏,受到各種教育,雖然不像學校有那麼組織化的教育方式,但對鬆下來說卻是以後在社會上的一項活生生的學問。鬆下今天之所以能夠成為產業界巨子,應歸功於當時所受的教育。

以前鬆下並沒有今天的穩固。可是後來經過了漫長時間的磨練,鬆下對經營上的信念,和對社會的責任,都有認真的考慮。現在鬆下尤其深深體會到企業的經營管理,不僅是為公司而存在,透過公司之經營也同時服務於社會。鬆下認為這是身為公司經營者的職責所在,也是身為社會上一分子的義務和責任,所以一直把它當成一份尊貴的工作。

鬆下認為,在這個社會裏,人類應該共同努力,永無止境地追求更大的進步,這種進步,絕不會因為時代的前進而終止。

與社會共存的公司,由於人們不斷地努力,當然會繼續地發展其潛能,這種發展至少是沒有限度的。現在所麵臨的各項經營上的問題,隻不過是曆史長河中的一個小小的考驗而已。不過我們既有緣共同生活於這曆史的片段中,就應當共同勉勵,精誠合作再向前邁進。鬆下認為,考慮狹隘的人,為數並不少,我們不應因環境的小挫折而停滯不前,亦不可對事物過於短視,要時常保持寬宏的心懷來觀察各項事物,應付各種問題。

企業的基本使命是提高人類生活的品質,不能帶給社會繁榮進步的企業,是有愧於社會的。

無限地生長和進步是自然的法則,也是社會的法則。換個角度來說,人類一直有追求無限地生長和進步的欲望。首先在衣食住行方麵,人類不斷地期望精神和物質生活能夠更豐富和舒適,這是人類共通的特性。雖然,這些欲望的內涵因個人及時代而不同,但至少沒有人不追求更好的生活。

誰也不滿足自己的財產,誰都不滿足於自己的聰明。

——[俄]列夫·托爾斯泰企業經營的基本使命就是維持和提高人類的生活文化,並且滿足人們的要求。例如,雖然每個人都希望住舒適的房子,但是如果沒有生產者供給房子,願望就無法實現;而且為了蓋房子,必須生產並供給各種建材。這種生產與供給的工作,就是彼此由於事業的經營進行的。

不隻是房子,所有生活物資,甚至服務或情報等無形的東西,都逐漸在開發有益於人類生活的優良產品,以適當的價格和充裕的產品供給來滿足人類,這些都是事業經營或企業的使命,也唯有如此,企業才有其存在的意義。供給的物質和服務的內容雖因行業而不同,但是經過事業活動,貢獻力量以提高人類生活的品質,是所有企業共通的目標。如果拋棄這種根本的使命感,就絕對不能開創出強有力的事業經營。

通常有人會認為企業的目的在追求利潤,但鬆下認為利潤確實是推行健全事業所不可欠缺的工具,但決不是最終的目的。因為企業的根本使命在於謀求人類生活品質的提高,也唯有努力達成根本使命時,利潤才會變得更重要。

由此可見,經營事業在本質上不是個人的事而是大家的事,企業就是社會的工具。當然,在法律上有所謂私人企業、個人企業,但是各種企業從事的工作和內容完全和社會有關,所以可說是公家的東西。

因此即使是個人企業,在訂定企業方針時,決不能站在個人的立場、個人的利益來考慮,必須從“自己所做的事業對大眾的生活會產生何種影響?是有益還是有害”的觀點來衡量和判斷。

鬆下經常問自己:“我的公司是否對社會大眾有幫助?如果這家公司消失,是否會帶給社會任何不利的影響?”如果不會,就表示這家公司的存在不能帶給社會任何利益,還是解散的好。當然這將使從業人員以及和公司有關的人感到苦惱,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擁有許多員工的國營生產機構,如果不能帶給社會任何好處,那將是件不可原諒的事。

實際上也是如此。一個負有提高社會生活品質之使命的企業,應該是社會的工具,但是如果它經營的事業不能產生任何成果,這是不可原諒的,它也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我們經常說“企業的社會責任”,縱使其內容會因社會時勢的變遷而不同,但是,不管處在哪個時代,基本的社會責任,可以說都是在透過其經營的事業以貢獻並提高社會大眾的生活。

四適時調整經營戰略

要想說服一個人,除了了解一個人的人格之外,也包括這個人的情緒、心態等等。正確地掌握到這些後,才能在妥切的狀態下,進行說服。

說服力,就是以自己對商品的信心,去影響顧客。要使買賣經營成功,說服力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有一位客人在買東西時對你說:“你賣的東西太貴了,別家都以八五折優惠,而你卻不打折,真不通情理。”這時候你該怎麼辦?若以八五折賣,就沒有利潤,要做賠本生意可是不行的;可是如果這時你隻說“不能再便宜了”,那麼這個人就可能會到別家去買了。

誰也不滿足自己的財產,誰都不滿足於自己的聰明。

——[俄]列夫·托爾斯泰因此,不管如何,都要想辦法說服顧客:“這個價錢是最低價格了,如果再打折,我們可要賠本,總不能叫我們血本無歸。所以這是合理的價錢,而且我們還將會為你做最完整的售後服務。”做買賣就要像這樣,把自己的立場說清楚,並盡一切力量說服他。

宗教也是一樣。有好的教義,再加上說服力,才能得以發展,否則就很容易衰微。

做買賣更是如此,要有強有力的說服力。必須自信自己的商品絕對是優良的,價格也是絕對合理的。這樣才能說服顧客:“這價格絕對不貴,若再減價,相對地售後服務就沒辦法做。別家商店便宜,是因為他們會忽略這項服務的。”像這樣堅持自己的立場,反而會引起顧客的共鳴和支持。嚴格來說,缺乏說服力的人,是沒辦法在商業界生存的。自己覺得難過,也徒然打擾別人。

對付逞口舌之辯的妙招之一,是還以機智的行動,一休和尚的故事,就是最佳的例子。

有時候隻靠語言說服他人,是很難的。有效的說服,必須視情況而定,運用各種方法,才能達到目的。

一休和尚從小就才智過人,並且經常教導別人。但是有些人卻認為他年輕氣盛,太過驕傲。一天,有一個人就質問一休說:

“一休和尚,真的有地獄和天堂嗎?”

“有。”一休和尚回答說。

“可是,聽說不論是地獄或天堂,在死亡以前誰也不能去,是這樣的嗎?”

“對”。

“一個人如在生前做了壞事,死後會越過刀山等難關,然後進入地獄。而所謂極樂淨土,是在距此‘十萬億裏’的遙遠之境,我想,像我這樣瘦弱的身體,別說極樂淨土,恐怕連地獄都去不了,你認為如何?”

一休和尚被這樣一問,仍泰然地回答說:

“地獄和天堂都不在遙遠的地方,而是存在於眼前的這個世界。”

這個人於是又說:

“不對。你說地獄、天堂都在眼前,但是我看不到。像你這樣年輕的和尚,還是不能把真實情形讓我完全明白吧?哈哈。”

被人嘲笑之後,一休和尚很氣憤地說:

“你看我年輕,就想欺負我嗎?”

說著抓起一條繩子,走到那個人背後,把繩子套在他的脖子上,並用力地勒緊。然後問道:

“怎麼樣?你現在覺得如何?”

被勒住脖子總是不好受,這個人於是哀叫:

“哎唷,痛死了,我明白了,我明白了。這是地獄,對,這就是地獄!”

於是一休把繩子解開後,又問他:

“現在這個情況又是什麼?”

那個人舒了一口氣,回答說:

“現在就象是在極樂淨土的天堂一樣,我明白了。原本以為你年輕,一定不能解答這個問題。現在我知道是錯了,我鄭重道歉。以你的才華,一定能出人頭地的。”

理想的社會狀態不是財富均分,而是每個人按其貢獻的大小,從社會的總財富中提取應得的報酬。

——[美]亨·喬治一休和尚當時既然用言語不能使他了解,隻好以行動來說明意思了。結果,不費多少口舌,就能使對方深刻地認清其中的道理,並且心服口服。

當然,不同的情形,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如何有條理地說服對方,使其信服,這點在經營的觀念上,也是十分重要的。

掌握對方的性格、情緒,不存說服之心地去說服,才有成功的可能。

人是感情的動物,所以在情緒不好的時候,就很難作正確的判斷。有時候,隻憑一時的感情作判斷,決定一件事情,如果這樣就能完事,同時不麻煩任何人,這樣也就沒什麼了;但是,像這樣憑著一時行動的判斷,在麵臨關係重大的問題時,就叫人擔心了。尤其是公司的經營者,或站在指導立場的人,萬一也陷入這種情況,就更容易造成問題了。

據說在很早以前曾有過這樣的一個故事:

日本的德川家光有一次出去打獵。打獵回來後,家光正在洗澡,不知怎麼一回事,負責洗澡間專門替將軍衝水的部下,誤將滾燙的熱水,往家光的身上澆下去,家光的皮膚,立刻燙紅了。

家光非常憤怒,根本不理會嚇得不知所措、正跪地求饒的部下,憤憤地回到自己的房間,立即叫來總管家阿部豐後守,並且下令說:“那個替我衝水的人,簡直混蛋,立即判處他死罪!”豐後守隻好照辦。

往常豐後守會這樣地退下去辦事,可是這次卻退到侍從的房間,向家光貼身侍從們說:

“等將軍的情緒、心情好一點的時候,請通知我一下。”然後豐後守才退下去。

到了晚上,家光將軍用過晚餐,情緒平靜了些,心情也好多了。於是,談起這天去打獵的趣事和感想。開始有了笑容,這時,在場的侍從們立即和豐後守說:“將軍的心情好多了,現在看來情緒也很好。”

豐後守聽了,立即會見家光說:

“剛才主公曾經指示,處罰那個衝洗澡水的人,在下一時疏忽,沒記清楚是什麼內容,非常抱歉,敢請主公重作指示,究竟如何處置這個人?”

家光將軍並沒有立即回答,盯著豐後守,想了一會兒之後才說:

“那個人由於不小心,而犯了嚴重的過錯,我看判處他流放外島好了。”豐後守受到家光的指示後,回答一聲:“是,遵辦。”就退下去了。

豐後守一退下,在家光旁邊的貼身侍從們,將這事情當做飯後的話題說:

“最初,我們聽到將軍的指示是‘判處他死罪’,連豐後守也的確說過:‘是,遵辦’,然後他就下去了。可是他好像忘了,連豐後守也會忘了將軍的指示,那麼假如我們有時候忘了,也是非不得已的。”

聽到侍從們聊天的家光將軍笑了一下說:“豐後守這個老人怎麼會忘?他記得才清楚呢。在政治上,判處死刑,需要格外慎重,豐後守明知其重要,卻故意說他忘了;實際上他是想提醒我重新考慮,收回成命,隻是不明說而已;所以我也打消了原意,把這個人的罪刑,由死刑改為流放外島之刑。豐後守考慮得真是周到。我因一時衝動而開口大叫判處死罪,現在倒覺得很慚愧。”侍從們聽了。十分惶恐,都說不出一句話來。據傳,從此以後,阿部豐後守的聲譽,大為提高。

斂財不會有滿足的時候。

——[美]愛默生這可以成為一個態度極端慎重的例子。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可以說是,豐後守對將軍家光,作了一種說服。當然,豐後守頭一次奉命時,並沒有說“將軍身上被澆了滾燙的熱水,必定燙得痛苦難堪,可是,還不至於需要將衝水的人判處死刑吧”這一類說服的話,即使他說了,對於一時衝動的家光,也不可能產生任何作用,最後可能是連豐後守本人也挨罵而已。

豐後守對於家光將軍命令判處死刑這件事,隻有回答:“是,遵辦。”而唯唯諾諾地奉接旨令。然而,奉命是奉命,他並沒有依命“行事”。在感情衝動的時候,即使是將軍,也往往無法作出正確妥善的判斷。然而,明知將軍的判斷並不妥善,指出他的不對,想請將軍改正過來,反而會使他的火氣更大,像這樣,才能說服家光將軍。

要想說服一個人,除了了解一個人的人格之外,也包括了這個人的情緒、心態等等。正確地掌握到這些後,才能在妥切的狀態下,進行說服。

就豐後守的例子來說,豐後守並沒有作實際“說服”。這即是一種不是說服的說服,他隻是選擇適當的時刻,重新請示一次,加以確認而已。這個例子,就等於做到了有效的說服。

一般觀念往往認為,說服就是用言語進行說,其實不全是這樣。事實上這種不是說服的說服,亦即不必以語言實際進行的說服,往往也能把自己所想的事,傳達給對方。雖然這些在實際上或許非常困難,但這一點非常值得大家學習。

任何東西本身皆具有說服力,要善用物品的說服力,但不可用來賄賂。

拿到別人送的東西,每個人都會很高興。當然,也有一些人脾氣比較怪,別人送他東西,他反而不高興。不過一般而言,有人送你東西,總是件值得高興的事。

鬆下九歲的時候,離開鄉下到大阪,在一家火盆店裏當學徒。當時他的工作之一,是幫師傅照顧小孩。由於那時正是小孩愛玩的年齡,所以鬆下常常加入附近小孩遊戲的行列。玩一種叫“打陀螺”的遊戲。

有一天鬆下背著小孩,參加打陀螺遊戲。由於玩的時候,至少得用一隻手才能使小陀螺打轉,所以隻剩一隻手撐著背上的小孩。這種情況很危險。不過,因為鬆下常這樣玩,也就成了習慣,一點點搖擺不定,也不致發生問題。但是那一天扔小陀螺的時候用力過猛,身體忽然向後傾斜,弄得背上的小孩也向後仰翻,鬆下隻來得及捉住小孩兩隻腳,小孩的上身卻向後麵仰翻,頭撞在地上。

這小孩痛得大哭,鬆下卻比小孩更驚慌,也不能再玩了。就不停地哄他不哭,但無論如何哄騙,他仍哭鬧不停,一點效果都沒有,鬆下當時真的傷透腦筋了;但又不敢回店裏,怕師傅知道原由,會受到責罵。

那時鬆下真的進退兩難,不知如何是好。後來,他跑到附近的糕餅店,買了一個小饅頭給小孩吃,這小孩竟然不哭了。直到這時,鬆下才放下心來。

鬆下自己也認為,一件東西或者物品,本身就具有一種說服力。當然,如果這種事情發揮在諸如有條件的交易這類情形下,就非常不好;但是若能運用得當,許多事情往往因此而順利開展。

悉數全部家產的必是窮人,全然不曉庫底的才是闊佬。

——[美]哈利法克斯缺乏果斷的力量,便不會采取任何行動;處於逆境,必須以斷然決心,反守為攻。

要人們采取某種決定,然後有所行動,是需要某種力量。一旦欠缺這個力量,人們就不會采取行動。究竟,這個力量是什麼?在國與國之間,是否應發揮此種力量?讓我們看看下麵這個例子:

從前,前蘇聯在古巴建立一個飛彈基地,基地的建設已完成百分之九十,由此可以從事各種監視的軍事行動。那時情勢陷入非常緊張的狀態。於是,美國總統肯尼迪,毅然向蘇聯發表聲明,他說:

“以美國的立場,絕不容許在美國的鄰近地區,建立蘇聯的飛彈基地。我們希望蘇聯自行撤消這個基地,否則,美國將采取武力,迫使你們撤離。”

對於美國的通牒,蘇聯最後不得不將基地撤離。美國無損一兵一卒,便貫徹了自己的主張。

在上述這個例子裏,美國迫使蘇聯采取行動,而達成他們所希望的決定。美國成功的關鍵在哪裏?為什麼蘇聯會采取撤軍的行動呢?

談到這點前,我們再看看另一個例子:越南問題。肯尼迪的下一任總統約翰遜,把數十萬軍隊送到越南,前後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最後卻輸給北越。北越雖然也很強大,但蘇聯更強大。可是對於這樣強大的蘇聯,肯尼迪尚能不損一兵一卒貫徹己方主張,得到和平,但是對於小國北越,約翰遜卻派出八十萬大軍,最後仍難逃失敗的命運。

究竟,這兩件事有什麼不同?鬆下認為,這是領導者做法的問題。肯尼迪有堅定的決心,他不但要求蘇聯飛彈基地撤離,自己也派出艦隊封鎖古巴的海域。蘇聯的船要去古巴,也都受到攔阻,同時,為徹底攔阻,亦不惜向想硬闖的船隻攻擊。這樣一來,倘使這種情況惡化下去,就可能演變成美蘇兩國的正麵衝突,甚至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戰。

在肯尼迪這個重大的決心下,蘇聯最後隻得將船停下,赫魯曉夫最後隻有宣布說,如果美國解除對古巴的封鎖,那麼蘇聯就撤去飛彈基地。至此,事情終未發展成最壞的結果,戰爭避免了,美國的主張亦得以貫徹。

反觀越南的情況,領導者沒有斷然的決心,隻是視戰況而不斷增派軍隊,終至深陷泥沼而無法自拔。由此,讀者可以明白,這兩個事件最大的不同點,在於領導者的決心。肯尼迪的決心,化為一股強大的力量,動搖蘇聯的政策而使之讓步。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要想順利開展任何計劃,最重要的,是時時激發別人達到計劃的行動。也就是要時時刻刻地要求別人那樣去做。當然,要達到這個目的,有很多事都要配合,才能全盤成功。但是,最重要的一點人。

充分了解人情的微妙而善加利用,即使是“壞消息”也可能使人覺得合情合理。

當他人與我們討論事情時,假如他的態度驕傲,或者有敷衍的情形,那麼即使是對我們有好處的事,多半我們也會拒絕對方,這是人之常情;相反的,即使對自己沒有好處或者是不利的事情,如果此人很有禮貌,而且非常誠懇,往往會使你願意嚐試去接受他,這也是人之常情。因為人是有感情的,我們必須認清楚這一點。在日常生活中,適當地加以運用,這種訓練是必須的。

謀財艱辛,守財擔心,失財傷心。

——[法]德拉克斯比如有這樣一個故事:大約是日本明治政府統治不久後,就開始課征所得稅。在這以前,是以地租為主,沒有所謂所得稅。但明治政府因國家開支漸多,除地租之外,也須有其他稅收,所以決定向民間征收所得稅。

當地一家最大的酒家,叫作富田屋,有一天,稅務署的人將有錢人都請到富田屋招待。

這些富翁們被招待到這個地方,心中雖然高興,但又有些不安,不知稅務署的人有什麼打算,因為當時的“衙門”和民間還是有距離,所以這些有錢人,都規規矩矩地坐在席上。此時,稅務署的署長走出來,但他並未坐在上座,反而坐在末座。他說:

“自從明治政府開始統治,國家各種施政事業的推展,需要很多費用,因此官方已經決定向各位征收所得稅,希望各位多多協助。”

這個人雖然態度誠懇,帶來的卻是件壞消息,因為它增加了大家的負擔。他把話說完,緊著就是宴會。雖然桌上擺滿了各種山珍海味、醇美好酒,但是大家一想到要征收所得稅,都感到不安。此時又叫來很多美女來斟酒,大家才逐漸放鬆心情。

“好吧。一點點稅金不算什麼,繳給政府好了。”

於是有人慢慢會這樣想。

這樣,稅務署的人也就達到了目的,而並沒有以壓迫的方式強迫老百姓繳納所得稅。如果是以強迫的方法,一定會引起反感,反而達不到預期的目的。

以時代而言,當時還是官尊民卑,相當封建的時代,隻要一個命令,就可以讓百姓去做。但是官員卻以求人幫忙的口氣來說。

這不是很技巧的作法嗎?換句話說,大家都認為,對方是官,一定會亂下命令。事實上,大家都受到很好的款待,都不好意思拒絕。這種做法是充分了解人情的微妙,並能善加應用。

對今天的經營者或者是老百姓而言,能夠充分了解這種人情的奧妙,推展自己的事情,也是很有必要的。

永不絕望的誠懇和毅力,會改變既定的事實,堅定人的意誌。

我們能夠說服別人,不過我們也會被別人說服。有些是被巧妙地說服了;有時候雖然一直在回絕,卻由於一時難以拒絕,而被說服。像這種被說服的情形,理由很多,不過其中最重要的,還是對方懷著永不絕望的毅力。

1927年鬆下電氣公司開始和住友銀行往來,這也是由於該銀行分行職員的熱心爭取所致。在此以前的鬆下電器公司,主要和“十五銀行”往來,也就不需要和其他銀行往來了。

但是,後來在鬆下電器公司附近,設立了一家叫住友銀行的分行,於是開始有職員來爭取鬆下電器公司和該銀行往來,他們一次又一次,不知來過多少次了,但是鬆下公司對於現狀不十分滿足,也就沒有和該銀行建立往來的意思。所以即使來過幾次,鬆下也隻是隨便應付,禮貌上聽聽罷了。

可是,這個銀行的職員,十分厲害,一直不放棄爭取鬆下電器公司,經過一年之後,還是非常有耐心,就像牛皮糖一樣對鬆下緊迫不舍,每次來鬆下都適當地加以拒絕,但他還是照樣來。經過幾次不斷地拜訪,鬆下仍然毫無與該銀行往來之意。

不過鬆下覺得老是讓他白跑也可憐,所以在下一次來的時候,就斷然加以拒絕,叫他以後不必再來,於是,鬆下和這個職員,好好地談了一次。

甘於守貧是一個人的巨大財富。

——[古羅馬]盧克萊修“你幾次熱心地來訪問,實在不敢當。你這麼熱心,使我非常感動。而且貴行是信譽最卓著的住友銀行,更使我感到榮幸。既然你這樣積極地建議敝公司和貴行往來,老實說我們似乎應該點頭,和貴行往來的。但是,鬆下電器公司已經和“十五銀行”有深入的往來,因此要重新開始和其他銀行往來,有一點困難。就人情上而言,我們也不想這麼做,而且就實際交易的觀點看來,反而或許不無吃虧之處,所以雖然承蒙你熱心爭取,實在感到惶恐,不過因為有這樣的背景,請你多多原諒。”

鬆下當時就想,他不會聽不出我是斷然拒絕的意思,然而這個銀行職員,還是不放棄努力,依然鍥而不舍地繼續爭取鬆下公司與他們的往來。

這個職員卻說:

“承蒙您坦誠賜告,非常感謝。你所說的極對,我非常明白。鬆下電器公司在目前,當然一切都很好。可是,難道長久以後,還是會像現在這樣的情況嗎?我認為一定不是這樣,我想鬆下電器公司將來一定會有很好的發展,根據我們的調查,已經得到這樣的結果。如果今後繼續不斷成長,比起目前僅以“十五銀行”一家為主的往來做法,倒不如以兩家銀行為主的做法來得可靠。這點由很多實際的例子,可以看得出來。因此我倒認為,為了鬆下電器公司將來的發展,建議您一定要和住友銀行也開始往來。這是為了住友銀行,同時,對鬆下電器來說,也是很有利的。當然,您不必立刻作決定。我改天會再來拜訪討教的。所以,請你繼續作慎重的考慮。”

可是,鬆下並沒有被這個人所打動,於是又再三叮嚀他說,希望不要再來談銀行往來的事;如果是私人來玩的話就非常歡迎,因為鬆下佩服他的熱心。

令鬆下感到意外的是,過了一些時候,這個銀行職員又來了,仍然熱心地做說服工作。他說,和住友銀行往來,對鬆下電器公司的發展,將有多麼大的貢獻,他極其認真地說服鬆下,懇求他答應。

於是鬆下開始覺得,如果條件對公司有利的話,不妨也開始和住友銀行往來。

鬆下對於這個銀行職員始終誠懇的說服行動,雖然一直抱著拒絕的態度,但最後還是被他說服了。

花了一年心血的說服行動,終於有了結果,這個銀行員聽到鬆下終於答應與銀行往來,高興極了。他的睛眼發出炯炯的光芒,臉上不覺浮現笑容。但是,鬆下會提出什麼條件呢?於是他問鬆下:

“到底是什麼條件?請你告訴我,隻要我們辦得到的事,一定盡量為您服務。”

當時鬆下認為,既然銀行相信鬆下電器公司前途看好,並且因為鬆下電器公司未來的發展,而開始往來,那麼,對現在的鬆下電器公司,也該給予很大的信用才對。唯有這樣,對新展開的往來才有意義。

於是鬆下提出條件說,住友一開始就應該給鬆下電器公司三萬元以內的貸款,並且要現在就約定。在當時這是相當優厚的條件。大致說來,這個銀行職員還是接受了鬆下的條件。從此,住友和鬆下公司之間的關係開始了新的一頁。

一開始就堅持名副其實的信用,等於是為自己儲備龐大的資金。

在商場上做生意,信用是非常重要的。假如沒有信用,就沒有辦法互相交易。所以,能不能得到對方的信用,對一個生意人,或一個企業家而言,都是不可忽略的。

人不會同時獲得財富和明智。

——[古羅馬]李維鬆下電器公司在1927年和住友銀行開始往來,這完全是由於那位銀行職員的熱心說服。

雖然有開始往來的意誌,不過鬆下當時提出了一個條件。這個條件就是,能否在開始往來之前先約定,給鬆下公司三萬元以內的貸款;如果可以的話,就和住友銀行往來。

這個銀行職員說:“願意開戶往來的先決條件是,隻要開始往來就可充分地融通。”銀行要求先往來,鬆下先生則說應該先約定可以貸款。這個銀行職員很傷腦筋,他對鬆下先生說,他要回去和銀行經理好好商量再說,然後他就回去了。

為什麼鬆下希望先有可以貸款的約定呢?鬆下認為,這是信用問題。銀行要鬆下跟他們往來,是基於他們認為鬆下電器有前途,可以繼續成長、發展,所以來勸鬆下跟他們往來。

四五天之後,這個銀行職員又來了。他說:

“我們分行經理說他非常明白鬆下先生的意思。無論如何,希望鬆下公司和住友銀行往來,至於貸款這件事情,在開始往來三四個月之後,一定可以實現。”

鬆下覺得很奇怪,這跟上次講的話一樣,完全沒有進展,難道他們根本沒有考慮到信用這一點嗎?於是鬆下就把自己的意思再詳細說明。他在解釋的時候,對方一直點頭,好像了解了。

但是,鬆下一講完,這個銀行職員馬上就回答說:

“我非常明白。鬆下先生所說的一點都沒有錯。可是,我們銀行對於任何再有信用的公司,在還沒有往來之前,都很難約定近期內可以貸款。事實上,過去也沒有這種例子,至少我沒有聽說過。所以,我希望你先和我們開始往來。”

鬆下覺得對方說得也有道理,尤其銀行對信用一向都非常謹慎。站在銀行的立場來說,這種做法是理所當然的。鬆下認為,如果就這樣答應他先開始和他們往來,那麼事情就結束了。這樣看來,也並不影響鬆下電器公司的信用。

於是鬆下跟這個銀行員說:

“銀行的立場我非常明白,可是現在我覺得完全是信用問題。貴銀行要和我們往來,就是說貴銀行相信敝公司。既然是因為信用,那麼在開始往來之前作貸款約定,或者在開始往來之後貸款給我們,完全是一樣的。如果不能接受這個條件,不就等於沒有辦法真正相信鬆下電器公司嗎?所以我希望貴銀行再一次徹底地調查鬆下電器公司,重新調查之後,如果滿意的話,隻要約定將來可以貸款就夠了。請你跟你們的分行經理好好商量,由我跟你們的經理見一次麵也可以。”

這個銀行職員回去後,沒多久他就打電話來了,說他們的分行經理想跟鬆下見一次麵。於是鬆下就到了這家銀行,重新把他的想法告訴這位經理。

“交易這事,不管是大是小,都必須有信用才能達成。就以現在來說,小小的鬆下電器公司隻要客戶信用足夠的話,一開始就能把五千元或一萬元的產品借給客戶。住友銀行是個大銀行,不能約定將來貸款,是不可能的。如果不能約定,等於沒有真正信任我。如果真是這樣,就沒有往來的必要了。”

這位經理靜靜聽完鬆下的話,點點頭說:

“我非常明白,但這不是我一個人就能夠決定的。我再跟總行商量一下,一定要做到與鬆下往來的目標。而且,就如以前你所說的,讓我們好好地再調查一次。”

世間物質能夠滿足人的需要,卻不能滿足人的貪婪。

——[印]甘地於是這件事情才逐漸具體化,慢慢有了進展。緊接著作了調查,分行經理也到處奔走,在三萬元無條件約定貨款之下,1927年,鬆下電器公司開始和住友銀行往來。

在開始往來之後兩個月,銀行發生了周轉不靈的恐慌,接著蔓延到全國。鬆下原來往來的那一家銀行開始不貸款了,鬆下公司終於陷入困境。但是由於和住友銀行有過約定,鬆下電器公司因此能夠突破這次的難關。後來鬆下電器公司和住友銀行一直維持著長久的交往。

鬆下先生曾說他幾十年來借錢都是“OK”。那麼,這個決竅究竟在哪裏呢?

首先是企業要有良好的形象,要有好的信譽。鬆下說,借錢的第一要件,就是企業必須是一個令人放心的公司。故當借錢時,一定要認真反省自己的公司生產是否逐漸增加?有沒有偷懶不前的現象?員工們能否為公司拚命努力?對顧客的服務如何?等等。給貸方留下一個良好的印象,借起錢來當然容易。

其次是先對自己公司的實力作客觀的評價,以此來判定什麼數額的借款會被答應。比如自我評價的實力是一百萬元,你就不應該借一百萬,因為對方對你的評價總要打折扣;如果你借八十萬,對方一定會答應借給你,甚至有時還會問你夠不夠。如果抱著僥幸心理去借一百萬,不僅會碰釘子,對方對你的信用也會大打折扣,不僅這一次借不到,以後也不好借了。鬆下說:“我向銀行借款,金額一定比自己的實力低;’銀行對我有信心,信用也一天比一天好,結果每一次借錢都OK。”

再次,還要看自己現有資本的含金量。同樣數額的錢,在別人看來還是有區別的。比如,你的一百萬元是父兄給的,得來全不費功夫,別人就會認為它含金量不高。對你能否用它很好地經營持有懷疑,而不願意借錢給你;如果這一百萬是你辛苦經營積攢而來,別人就認為它的含金量高,認為你一定能用這錢和借來的錢創造新的價值,當然也就覺得借錢給你大可放心。

這就是鬆下借錢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