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企業成為“一帶一路”的主體
長江論壇
作者:鄭永年
中國經濟進入中速增長階段後,很多人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一帶一路”視為經濟政策的兩個新主體。不過,從目前情況看,如果這兩個主體要成為有效的政策工具,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目前中國的企業家主體,是在1980年代改革開放之後,尤其是1990年代“下海潮”之後成長起來的。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經不再有創業的衝動,而逐漸演變為消費群體。也有些則因為知識結構等原因,在產業升級和轉型方麵遇到了巨大的困難。而所謂的“富二代”中也很難看到有前途的接班人。在這樣的情況下,非常有必要通過一些政策工具,來發現和培養新一代企業家。
不過,6月底開始的股市震蕩給這個剛剛開始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蒙上陰影。人們開始擔心,如果處理不好,不僅不能助力全民創業,反而會造成金融危機。這種擔心不是沒有道理。
中國的股市一直被視為是政策市,這已經給股民造成了根深蒂固的思維傳統,即一旦股市遇到麻煩,政府必然出手相救。金融市場化是為了讓實體經濟得到足夠的金融支持,但“眾創”演變成“眾炒”,走向了反麵。實際上,這些年來,各種金融市場化工具包括影子銀行、各種形式的眾籌,實際上加快了實體經濟的金融化。
“一帶一路”的情況又是如何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主要是向西方開放,過度依賴西方市場。在西方經濟總體麵臨衰退的今天,西方盛行“保護主義”,中國不得不減少對西方的依賴。這就要求中國開拓西方之外的市場,即廣大發展中國家市場。
不過,要實施這個巨大的項目並不容易。迄今為止,盡管政府層麵做了巨大的努力,但很多其他方麵的反應不如預期。因此,如何深化實施“一帶一路”仍然是個艱巨的任務。
首先是“一帶一路”的主角問題。“一帶一路”的主體是資本和資本的主人,即企業,而非政府。政府必須積極參與搭台,而不能占據舞台,如果不能把企業的力量動員起來,讓企業成為主體,由政府來推動的“一帶一路”就很難充滿動力,更難實現可持續性。
其次,“一帶一路”的內容過於單一。現在主要強調的是基礎設施,尤其是大規模的基礎建設及其所需要的金融手段。的確,中國具有豐富的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和技術經驗,而中國過剩的產能也往往和基礎設施建設有關,同時發展中國家也需要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從理論上說,過剩資本、產能和技術的結合,可以構成巨大的“走出去”動力。但在現實中,有的國家出於安全的考量,很難接受中國幫助(更不用說是主導)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再次,如何保障資本的安全。“一帶一路”的很多國家,法治建設和社會政治秩序不是非常健全,資本必須冒巨大的風險。正因為此,中國的企業還是傾向於在歐美尋找投資機會。要減少企業的風險擔憂,政府必須有所作為。
今天的中國已經進入中等收入水平國家,要提升為高收入國家,接下來的10~15年至關重要。這既需要像內部“眾創”這樣的市場化改革,也需要像“一帶一路”那樣的“走出去”項目。在實施這些項目時,必然會出現問題,但解決問題需要依靠理性主義和專業主義。(支點雜誌2015年9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