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股市震蕩衝擊實體經濟
長江論壇
作者:易憲容
今年7月初,政府以各種形式強力救市,至今仍未企穩。8月24日,滬指甚至一度暴跌近9%,失守3200點,創下1996年來最大跌幅。有信息顯示,目前國內基金經理對未來三個月股票建議配置降到了72.5%,這是六年半來的最低配置比例。
麵對這樣的市態,眼下的首要議題已不是政府要不要繼續救市,也不是政府救市效果如何,而是股市劇烈波動對中國實體經濟會造成怎樣的衝擊。
國際投行報告稱,由於金融業占中國GDP的比重隻有7.4%,因此當前中國股市劇烈的波動,不會對實體經濟或宏觀層麵增長產生重大影響。
還有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我國有3.5億個家庭持有股票,占家庭總資產的10%,其中開立證券交易賬戶的大約有3500萬個。因此,就算A股從高位下跌30%,由於大部分中國居民始終傾向持有現金及房地產,股市大跌似乎也不會對居民造成巨大影響,不會對家庭產生正向的或負向的財富效應。
但是,一個半月來的滬深股市劇烈波動,對實體經濟的影響絕不容小覷。因為,自去年夏天以來這輪牛市的興起,很大程度上與政府的股市發展戰略密切相關。因為從美國的經驗來看,股市的繁榮不僅有利於金融市場結構調整,增加企業融資渠道,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促使實體經濟增長,而且居民的正向財富效應也有利於增加其消費支出,增加國內需求。
還應該清楚地看到,我國當下的實情與一些國際投行的一般分析有不小的差別。上半年GDP能保持在7%的增長水平,第三產業快速增長(增長為8.4%)居功至偉,而第三產業的快速增長很大程度上又是股市繁榮的結果。比如,中國金融業今年第一季度及前半年同比增長分別達到了15.9%和17.4%,而工業、建築和交通運輸等其他產業增長,與整體經濟增長率減速保持一致,基本上處於連續放緩態勢。
還有,從今年5月開始,持續了一年多“量價齊跌”的房地產市場突然逆轉,特別是在京滬穗深一線城市出現了“量價齊升”的局麵。這當然與政府推出的一係列政策有關,比如降息降準、限購放開等,但最根本的還是因股市繁榮所造成的巨大財富效應所致。
從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國持股家庭的股市預期指數持續上升,到今年一季度升至142,到二季度末該指數已降到111,而房地產預期指數上升。也就是說,在6月股市暴跌前,持股家庭有73.8%是盈利,這些持股家庭更願意持有股票。但股市暴跌後,這些持股家庭的資金開始流向房地產。
當前中國,尤其一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仍是以投資為主導的市場。而當股市出現劇烈震蕩時,之前獲得暴利的持股人,一定會把資金轉向預期指數較高的一線城市房地產市場。
可見,這輪滬深股市暴漲暴跌與2007年的情況已迥然不同,與國外股市也有很大差別。行情起落不僅與當前的中國實體經濟密切相關,也關乎財富效應的聚散。而由於滬深股市的不成熟及脆弱性,再加上互聯網金融的過度杠杆化,行情暴跌就更容易觸發爆倉潮及骨牌效應,衝擊金融體係的穩定,並可能形成係統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