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經濟並非靈丹妙藥
長江論壇
作者:李繼凱
在經濟增長放緩、國際形勢複雜多變、經濟結構調整與產業升級壓力不斷加大的形勢下,我國相繼推出簡政放權、自由貿易區、全民創業等一係列對策。然而,麵對新經濟發展迅速、金融市場異常火爆、股票市場巨大波動,需要清醒把握經濟發展形勢與趨勢,糾正存在的幾個認識誤區。
傳統經濟“三駕馬車”並非過時。
出口方麵,受近期國際市場環境等多種因素影響,我國出口貿易遭遇巨大衝擊,進出口額下滑;消費方麵,由於收入結構失調等多種原因,我國消費市場需求啟動緩慢。相比之下,投資仍是現階段經濟增長的主力,隻是現階段的投資方向不應再是傳統“鐵公機”基礎設施,而應向民生、公共服務等“新基礎設施”領域轉變,投資主體上,也應從政府投資為主向市場、民間投資轉變。
落後產能過剩並非基礎產業過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交通、建築等基礎設施需求得到快速釋放,必定帶動水泥、鋼鐵等基礎性產業迅猛發展。隨著我國產業發展水平提升與環境約束、資源降耗等條件影響,眾多技術落後、高耗高汙、低附加值的基礎性產業產能必將遭到淘汰,但這並不代表這些基礎產業就過剩了。
新經濟並不能替代傳統實體經濟。
近一個時期,以信息化、低碳低耗、輕資產化為特點的新經濟快速發展,這不僅能夠有效促進傳統經濟的轉型升級,也會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但就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來看,實體經濟仍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
虛擬經濟並非是化解中國經濟壓力的靈丹妙藥。
近期金融市場火爆、股票市場動蕩與實體企業危機呈鮮明對比,說明我國現階段,斷不可盲目效仿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模式:一是中國目前不可能做到“全球金融買單”;二是中國金融市場、投資市場與投資者心理既不完善亦不成熟,指望虛擬金融進入實體經濟等同於畫餅充饑。
互聯網經濟並非經濟發展的終極目標。
當今“互聯網產業”、“互聯網+”等熱詞方興未艾,不少實體企業麵臨著來自互聯網的衝擊與挑戰。企業應把握住發展原則與方向,將互聯網作為發展工具、資源要素聚集平台、供應需求渠道,而不是作為發展終點。
全民創業並非鼓勵個體化、單一化、自我化的“小創業”。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初衷,在於最大限度挖掘、調動全社會的創新潛力與能力。全民創業應該是人人具有創業意識與思維,並非是要求人人幹個體戶賺錢、人人辦公司幹事業、人人想創意招投資。從另一方麵來說,一些創業者一旦在缺乏創業條件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情況下,創業失敗風險將會帶來一係列社會問題。因此,創業與就業結合,就業式創業、融入式創業、群體式創業,更適合當前發展階段。
總而言之,在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特殊階段,必須充分了解經濟發展階段特征,準確把握當前發展階段的危機與機遇,製定科學有效的對策,才能有效防範和化解當前發展的各種風險,確保我國經濟穩定有序運行、高效優質發展。(支點雜誌2015年9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