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京東金融的“野心”(1 / 3)

京東金融的“野心”

金融

作者:張宇等

原本和劉長宏約在其位於國家會議中心的辦公室裏見麵,不料,見麵當天,他臨時參加了好幾個會,見麵時間和地點也因此改了好幾遍,最後終於在他開會的一處咖啡館開始采訪。一個多小時後,他又匆匆離去趕赴下一個行程。

作為京東金融集團(以下簡稱“京東金融”)副總裁,劉長宏越來越忙。不過,他也由衷地感到高興,京東金融已從一個小小的金融發展部,發展成為京東集團(以下簡稱“京東)的六大戰略業務之一,且已成為京東增長最快的業務。

“預計今年京東金融的整體業務能夠達到千億元的交易規模。”劉長宏告訴《支點》記者,未來市場還會進一步做大。

京東金融有著怎樣的“野心”?它在下一盤怎樣的棋?

“投”和“融”的閉環生態圈

要探討京東金融的“野心”,就不得不提及其近期在保險業務方麵的動作。

5月20日,京東金融正式宣布進軍保險業。隨後,其於“618”(6月18日為京東店慶日)推出了眾籌跳票取消險、海淘交易保障險、投資信用保障險、家居無憂服務險、30天無理由退換貨險,以及結合“618”大促銷活動推出了1元首付車險。

至此,京東金融已發展成六大業務板塊,即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支付、財富管理、眾籌和保險。

京東金融為何推出保險板塊?

“在保障用戶權益的基礎上,推出保險板塊是為了豐富京東金融生態圈。”劉長宏說,正如京東金融一步步推出其他板塊一樣,京東金融希望盡可能地涉足互聯網金融的相關業態,在促進京東零售業務發展的同時,形成“投”和“融”的閉環生態圈。

如果要解釋劉長宏所說的京東金融生態圈,免不了要回顧京東金融的發展曆程。

2011年,京東開始涉足金融領域,但並沒有把其放在重要戰略位置上。彼時,京東還沒有單獨成立京東金融,隻是一個金融發展部。後來看重金融的緣由則是,當時的京東有1萬多家供應商,但供應商因為“應收賬款時間差”等問題存在很大的融資需求。為了幫助供應商加快資金流轉,京東於2012年上線了供應鏈金融,在真實交易的基礎上,為供應商提供融資服務。

“因為提供了供應鏈金融服務,供應商的周轉率提高了很多,他們對京東零售業務供貨效率得以提高。”劉長宏稱,京東供應鏈金融服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對京東零售業務的發展起到了補充與促進作用。

在發展供應鏈金融的同時,隨著零售業務成交量的不斷增加,為了更好地打通資金流和信息流,京東開始發力支付領域。2011年宣布停止與支付寶合作後,2012年收購了網銀在線,2013年上線網銀錢包(後更名為京東支付)。

到2013年底,京東金融供應鏈金融產品“京寶貝”,上線一個多月貸款規模已超過10億元,支付業務也開始步入正軌。

2013年10月,京東金融開始獨立運營,並進一步探索金融如何為零售業務服務。如果說此前供應鏈金融是為其上遊供應商提供融資服務,在有了大數據作為控支撐後,京東金融後來推出的首款互聯網信用支付產品“京東白條”,則是為其零售業務下遊消費者提供信貸類消費金融產品,刺激消費需求。

“推出‘京東白條’之後,用戶在京東零售業務訂單量提高了33%。”劉長宏透露,這極大地促進了零售業務的增長。

此時,京東金融推出的服務均是“融”端產品,而不論是其服務的上遊供應商還是下遊消費者,也有不少“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