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本是高僧,拜佛求經是他分內事。打打殺殺孫悟空是內行,要說拜佛求經唐僧是內行。因此孫悟空一旦加入取經隊伍,就必須受唐僧領導。
唐僧講法頭頭是道
見《西遊記》第十二回
“玄奘秉誠建大會 觀音顯象化金蟬”
唐僧受封大闡官爵之後,遂到化生寺裏,聚集多僧,打造禪榻,裝修功德,整理音樂。選得大小明僧共計一千二百名,他派上中下三堂。諸所佛前,物件皆齊,頭頭有次。選到本年九月初三日,黃道良辰,開啟做七七四十九日“水陸大會”。即具表申奏,太宗及文武國戚皇親,俱至期赴會,拈香聽講。
到七日正會,玄奘又具表,請唐太宗拈香。比時善聲遍滿天下。太宗即排駕,率文武多官,後妃國戚,早赴寺裏。那一城人,無論大小尊卑,俱到寺聽講。那一派仙音響亮佛號喧嘩,果然是明智金蟬之相。
那法師在台上,念一會《受生度亡經》,談一會《安邦天寶篆》,又宣一會《勸修功卷》。前來暗中考察的觀音菩薩見了,暗讚金蟬子果然配穿她的寶貝,心中已定下主張,讓他去西天取經。
唐僧服眾手段三:
我本內行,
甘作“外行”。
一切不懂,
一切不忙。
此手段要點:扮豬吃老虎。
“外行”領導內行,就會被內行取代。內行領導內行,彼此相安無事。唐僧本是高僧,拜佛求經是他的分內事。打打殺殺孫悟空是內行,拜佛求經唐僧是內行。內行領導內行。因此孫悟空一旦加入取經隊伍,就必須受唐僧領導。
孫悟空表麵內行,其實“外行”。
常人以為唐僧是個大“外行”,當然錯了!但唐僧看上去確實像個“外行”,這正是他高明的地方,此中道理彎彎曲曲,頗多趣味。
唐僧講法頭頭是道。
但他的本事也就到此為止。
唐僧會打架嗎?不會。他老被人捉,老被人打,還老是差點被妖精們吃了。
唐僧會變嗎?不會。他永遠都是一個樣子,穿上袈裟像法師,摘下僧帽隻是一個小光頭。唐僧不但不會變,妖精變美女他也認不出來。
那麼唐僧會飛嗎?更不會,他惟一的一次“飛”是他們師徒幾個取經回來因為忘了白頭龜交待的事,被白頭龜一怒,顛在了水裏。嚴格地說,那不是“飛”,而是摔。
那就怪了,唐僧又不會打,又不會變,又不會飛,憑什麼做孫悟空的師父?這不是“外行”領導內行嗎?
對,正是“外行”領導內行。
如果唐僧又能打又能飛,那麼爭強好勝的孫悟空肯定不會拜他為師。
隻有“外行”才能當內行的老師。
大名鼎鼎的張良在一座古橋上遇見一個老頭,自稱是異人,張良一眼就看出這家夥是騙子,故意爽約了兩次,氣得這老頭暴跳如雷。第三次張良準時赴約,老人大喜,馬上傳他一部兵書,張良憑此做了劉邦的軍師,威震天下。
故事中這個老人叫黃石公,如果讓黃石公幫劉邦打仗,劉邦早就被項羽滅了。黃石公肯定不如張良,張良為什麼還要拜他為師呢?
為了騙兵書。
能從騙子手裏騙東西,這才是高人。
黃石公是“外行”,張良是內行,“外行”做了內行的老師。
內行拜“外行”為師後,“外行”更“外行”,內行更內行?
劉備也是這樣。
劉備論武顯然不如五虎上將,論文顯然不如諸葛亮,但他公然能領導諸葛亮與五虎上將,正是“外行”領導內行的又一例證。
如果劉備武功天下第一,比呂布還好,那麼五虎上將絕不會跟隨他。五虎上將者,英雄也。英雄最不能容忍在一個比他還英雄的人手下幹。所幸的是,劉備並非呂布,五虎上將跟了劉備,永遠是上將,永遠不會被老板蓋下去,因此永遠有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