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權力不能大過規矩(1 / 3)

唐僧的威望並非來自權力,而在於嚴於自律,使四個徒弟由衷佩服。他不僅在重要關頭體現出一個僧人應有的修行,而且注重每一個細節,如此嚴於自律,令悟空也讚“我師父乃至誠君子”,心悅誠服跟隨。

唐僧嚴守清規戒律

見《西遊記》第十三回

“陷害虎穴金星解厄  雙叉嶺伯欽留僧”

唐僧在大唐國界內遇到的最後一個難關,是在雙叉嶺遇虎,幸好遇見了山中的獵戶劉伯欽。劉伯欽綽號鎮山太保,山中眾獸都怕他。三藏蒙他從虎爪下相救,雙雙敘起同鄉情分,伯欽便將他請到家中款待。

到了劉家,與伯欽說了半天話,不覺的天色將晚。小的們排了桌凳,拿幾盤熱騰騰的爛熟虎肉,放在上麵。伯欽請三藏權用,再另辦飯。

三藏合掌當胸道:“善哉!貧僧不瞞太保說,自出娘胎,就做和尚,更不曉得吃葷。”

伯欽聞得此說,沉吟了半晌道:“長老,寒家曆代以來,不曉得吃素;就是有些竹筍,采些木耳,尋些幹菜,做些豆腐,也都是獐鹿虎豹的油煎,卻無甚素處。有兩眼鍋灶,也都是油膩透了,這等奈何?反是我請長老的不是。”

三藏道:“太保不必多心,請自受用。我貧僧就是三五日不吃飯,也可忍餓,隻是不敢破了齋戒。”

伯欽道:“倘或餓死,卻如之何?”

三藏道:“感得太保天恩,搭救出虎狼叢裏。就是餓死,也強如喂虎。”

伯欽的母親聽了說,叫道:“孩兒不要與長老閑講,我自有素物,可以款待。”

伯欽道:“素物何來?”母親道:“你莫管我,我自有素的。”

叫媳婦將小鍋取下,著火燒了油膩,刷了又刷,洗了又洗,卻仍安在灶上,先燒半鍋滾水,別用;卻又將些山地榆葉子,著水煎作茶湯;然後將些黃粱粟米,煮起飯來;又把些幹菜煮熟;盛了兩碗,鋪在桌上,老母對著三藏道:“長老請齋。這是老身親自動手整理的些極潔極淨的茶飯。”

三藏下來謝了,方才上坐。

那伯欽另設一處,鋪排些沒鹽不醬的老虎肉、香獐肉、蟒蛇肉、狐狸肉、鹿肉,剁點兔肉幹巴,滿盤滿碗的,陪著三藏吃齋。

方坐下,心欲舉箸。隻見三藏合掌誦經,唬得個伯欽不敢動箸,急起身立在旁邊。三藏念不數句,卻教“請齋”。

伯欽道:“你是個念短頭經的和尚?”

三藏道:“此非是經,乃是一卷揭齋之咒。”

伯欽道:“你們出家人,偏有許多計較,吃飯便也念誦念誦。”

唐僧服眾手段四:

我守規矩,

自得其樂。

我不說話,

規矩來說。

此手段要點:凡事講規矩,久而久之你就成為規矩的化身。

像唐僧一樣自律!

像唐僧一樣自律的領導者非常罕見。

一個團隊就是一個世界,帶隊意味著可以獲得更多資源。

唐僧在西天路上豔遇不斷,但他嚴於自律,沒被自己的欲望降伏,是一個有極高修行的人。

我們不說他是高僧,隻說他是人,一個堅忍的人、一個自有其想法的人。

神仙何足貴 。

最難得的是凡人。

凡人,意味著要受物欲支配,尤其“食色”二字,古往今來翻得過去的人極少,有能翻過此二字者即為大丈夫。

孔子說“食色性也”,但並沒有說這個“性”是無窮無盡的,而是說要有個度。

無窮無盡地想去滿足,就會永遠得不到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