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古代中國圖書管理與收藏
改革探索
作者:白紅梅
【摘要】我國是一個擁有上下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自古以來,我國的文人就十分重視圖書典籍的收藏與管理。在兩漢以後的各代都設有專門管理圖書的機構和官員。本文希望通過係統闡述我國曆代關於圖書典籍的收藏和管理的成就,向後人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關鍵詞】古代中國圖書;管理;收藏
古代中國能夠孕育出五千年的燦爛文明,與其一直珍視收藏書籍有很大關係,這一優良的傳統,使得我國成為目前世界上保存圖書資料最多的國家。曆史的長河,總是在曲折中前進,以下是筆者根據各個不同曆史時期的圖書管理和收藏情況而總結。
一、先秦時代
在遠古時代,古籍上就有“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之說。“三墳”、“五典”是指三皇、五帝時的文獻;“八索”是說伏羲造八卦的解說;“九丘”則是指大禹分天下為九州時的一些記錄。雖然這些文獻的可信度不高,甚至可能是後人偽造,但足以反映出上古時代的中國就已有文獻收藏習慣。
西周時期,據《漢書·藝文誌》記載,周王朝曾設置有史官這一職位。“左史記言,右史記事”,這可能是國家管理檔案文獻官員的最早雛形。由孔子所倡導的儒家學說《六經》,就是由當時史官所保存的文獻整理而成。
秦統一六國後,將六國的圖書文獻集中收藏於鹹陽。秦始皇聽從宰相李斯的建議,進行了曆史上有名的“焚書坑儒”事件。當時的社會風氣不允許私人藏書,這種狀況直到西漢建立初年才有所好轉。
二、兩漢時期
西漢武帝時,設立太史公,命天下各郡每年向中央報告情況的“計書”需先報告太史,副本才上報丞相。同時漢武帝為了提高民眾文化素質,廣開獻書之路,設立寫書官,於是國家圖籍質量和數量得到了雙重提升。
當時的藏書機構是這樣設置的,“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內有延閣、廣內、秘室之府。”外是指朝廷,內是指皇宮之內。這些都是當時國家藏書的所在。
漢成帝時,命劉向、劉韶父子整理征集天下遺落的史書,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行使國家政權大規模發動的圖書整理工作。然而,由於西漢末年戰亂頻發,對國家所藏圖書造成了巨大損失。
東漢光武帝定都洛陽,推行“尤重經術”,廣泛搜集天下圖書,命班固等在內校書,並依《七略》體例,編成《漢書·藝文誌》目錄。
桓帝時,還專門設置了秘書監、秘書郎等官職,隸屬於太常,專門校理圖書。東漢末年董卓劫獻帝西去長安,圖書縑帛,被軍人取為帷囊,典籍收藏又遭一次極大損壞。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先後於洛陽建立政權後,多次采集、聚積圖籍。晉惠帝時,將秘書監設為一個獨立機構,統領著作局,掌管宮內外圖書。這一機構由西晉一直沿襲到明代,才被翰林院替代。東晉所存圖書,僅有3014卷。東晉、南朝時期,因北方為少數貴族統治,漢人世家大族大批南渡至江南,因此,大量圖書典籍由北方流入南方。南朝劉宋時的謝靈運、王儉,南齊的王亮、謝且出,肖梁的任肪、阮孝緒等,都編過圖書目錄。據《隋書·經籍誌》所記,梁平侯景之亂,將所得典籍移儲江陵,大概有7萬卷。但到北周攻陷江陵,這些珍貴的典籍又遭一次較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