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2月,在贖回巴菲特手中的優先股的同時,吉列公司又按照巴菲特的要求將之轉換為1200萬股的普通股。隨後,吉列公司3次實施股票分拆計劃,巴菲特手中的吉列股票由1200萬股裂變為9600萬股。如此驕人的成績讓那些曾經撤股的投資者大跌眼鏡。

很快,兩年之後,巴菲特在吉列公司的6億美元投資就增值到8.75億美元,這意味著巴菲特輕鬆獲得了高達45%的收益率。

財富的神話還在繼續,隨著吉列公司的不斷發展,巴菲特從中獲得的收益也愈來愈豐厚。2005年1月28日,世界最大的日用消費品公司寶潔公司,宣布收購吉列公司。同時,寶潔公司還計劃按0.975股寶潔股票換1股吉列股票的換股方式進行交易——這個消息對於巴菲特來說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

就在收購當天,吉列收盤時股價猛漲12.9%,再創52周高點,達到51.6美元。這一漲升使巴菲特持有的吉列股票總市值衝破51億美元,與1989年6億美元的投資相比,在這16年裏,整整增長了8.5倍!

“這是一項夢幻般的交易,此次交易成功,標誌著全球最大的日用消費品公司誕生了,而這對於許多投資者,當然包括我來說,又是一個新的開始……”巴菲特言語之間,透露出對吉列未來的關注和信心。

“我不會將財產留給自己的孩子”

2006年年初,一個舉世震驚的消息出現在各大媒體的頭版上:“我不會將財產留給自己的孩子。”

說這句話的人就是投資界無人不知的當時已76歲高齡的“股神”巴菲特先生,他當時的個人資產有400多億美元。所有聽到這個消息的人都感慨不已,難道他瘋了嗎?這麼多的財富不留給自己的孩子,他想給誰呢?難道還能帶進墳墓裏不成?

重重迷霧,在2006年6月25日那天被撥開——巴菲特再次向媒體宣布,他準備將自己80%的財產捐贈給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用於為貧困學生提供獎學金以及為計劃生育方麵的醫學研究提供資金。

了解巴菲特的人對他的這種做法並不感到十分意外,因為他們知道,在幾十年的投資生涯中,巴菲特對財富的渴望並非來自於享受。毫不誇張地說,有時候巴菲特甚至是在扮演著一位“救世主”的角色,他的多項投資其實也是在力挽那些處於暫時發展困境的實力企業。比如當時的吉列公司,因為市場競爭負債累累,差一點就被經濟大潮湮沒,如果沒有巴菲特的及時支持,也許今天我們再也看不到吉列品牌的產品了。

巴菲特本人也曾多次說過:“我賺的錢並不是想去買別墅、買跑車,我隻是在以自己擅長的方式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而已。”一罐櫻桃可樂、一個多汁漢堡,偶爾來點牛排,這就是巴菲特平常的工作餐,他恐怕是這個世界上最窮酸的億萬富翁了。與好朋友比爾·蓋茨一樣,“錢”在他的眼裏也許隻是財富的一個象征符號而已,他看重的更多是財富給社會帶來的巨大推動力,比如對慈善事業的巨額投入,推動社會進步和文明進程。

被譽為“美國慈善業之父”的卡內基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作為全球投資業的傳奇人物,巴菲特也非常認同卡內基先生的這句話,同時不斷地用行動在踐行自己的這種價值觀,比如他捐助過由卡內基先生集資修建的紐約公共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