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多利對這一計劃表示反對,但米塔爾認為自己和多利依然是朋友,自己非常尊敬對方。在商言商,朋友歸朋友,並購計劃仍將繼續,米塔爾對自己宏偉藍圖的描繪顯然不會輕易放棄。如果此次收購得意完成,米塔爾本人將控製全球鋼鐵行業約10%的份額,這一比例比緊隨其後的競爭對手高出兩倍多。毫無疑問,這將是鋼鐵行業最大的收購案,在此之前的2004年,米塔爾以158億美元買下LNM控股公司也曾引起巨大轟動。
米塔爾之所以下這麼大的決心要收購阿塞洛公司,與烏克蘭一家鋼鐵公司有關。因為這家鋼鐵企業經營不善,阿塞洛公司與米塔爾都對這家企業拋出橄欖枝,雙方勢在必得,互不相讓,導致並購價格一路飆升。雖然財大氣粗的米塔爾以48億美元的成交價格獲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是這個成交價格卻高於原定計劃一倍。通過這次艱難的博弈,米塔爾下定決心必須盡快收購阿塞洛公司,讓這個“眼中釘”從地球上消失,才能避免以後讓更多的真金白銀在“鷸蚌相爭”中付諸東流,白白讓“漁翁得利”。
但是,阿塞洛公司顯然不會輕易就範,他們“誓死不賣”。其實阿塞洛公司並非等閑之輩,它是一家由法國、盧森堡和西班牙三國資本共同組成的聯合型鋼鐵企業,總部設在盧森堡。阿塞洛公司為歐洲企業提供車用鋼板,產品質量精良,技術先進,一直被行業內稱為“技術大家”而聞名於世,相比之下,米塔爾公司隻是一個“投機倒把”的“暴發戶”而已。
鋼鐵王國成就霸業
因為鋼鐵作為工業企業的主要原材料,而阿塞洛公司又是歐洲鋼鐵企業的老大,與許多國家都有業務往來,因此米塔爾公司提出並購阿塞洛公司的計劃,令許多歐洲國家政府感到恐慌。更為嚴峻的是,當時的米塔爾已經控股了歐洲13家鋼鐵企業,一旦收購計劃成功,那麼除俄羅斯外,整個歐洲幾乎所有的鋼鐵市場都將由米塔爾鋼鐵公司所控製。
顯然,這個局麵是大多數歐洲國家不願看到的。因此,歐洲許多國家的領導和富豪開始頻繁接觸,希望結成聯盟,共同反對米塔爾的收購計劃。歐洲各國冶金工會發表聯合公報,他們以擔心裁員為借口,強烈反對米塔爾收購阿塞洛公司。而處在風口浪尖上的阿塞洛公司則宣布,與俄羅斯億萬富翁莫爾達索夫的一家鋼鐵公司合並,重新組建一個大型鋼鐵企業。
除此之外,各國政治要人紛紛發表看法:時任法國總統的希拉克公開支持這個合並計劃;當時作為盧森堡首相的容克與法國高層領導會晤後表示,米塔爾的這次並購“居心叵測”,政府將會堅決阻止。至此,兩家企業之間的並購事件,已經演化為一場為維護經濟安全的“愛國政治戰爭”。
向來所向披靡的米塔爾並沒有料到事情會演變得如此棘手,照此下去自己的宏偉藍圖肯定會泡湯。但是,堅韌的米塔爾卻越戰越勇,或許反對的聲音是檢驗自己誠意的最好工具,他會堅持到底。所以,精明的米塔爾請來了公關顧問,為自己的並購計劃開辟一條新的道路。
米塔爾首先把目光瞄準到法國人身上。他聘請在法國社會名流中頗具影響力的公關大師安娜·梅歐擔任顧問,以共同精心策劃和運作這場公關戰爭。梅歐也沒有讓米塔爾失望,她引薦米塔爾與法國各界的實力派人物頻繁接觸,讓他們明白米塔爾是位優秀的企業家,他不但善於經營、精於管理,而且充滿責任感。隻要並購計劃成功,米塔爾不僅會讓新公司的業務如日中天,而且工人的就業崗位不會減少。通過堅持不懈的遊說,成果日漸顯現出來,媒體和輿論逐漸成為米塔爾的聲援者,反對收購的聲音也開始變得日漸微弱。
此外,在梅歐的撮合下,米塔爾與法國奢侈品和零售業巨頭——PPR集團前總裁弗朗索瓦·皮諾成了莫逆之交。皮諾不但公開表示支持米塔爾的收購計劃,還以獨立董事的名義率先加入米塔爾公司董事會。有了皮諾的大力支持,米塔爾結識了許多對政界有影響力的法國巨賈,並得到了他們的幫助。比如,法國AGF保險公司總裁讓·菲利浦·蒂埃裏就公開表示,如果阿塞洛公司與俄羅斯的鋼鐵公司合並,其管理將成問題。此言一出,引起許多政界人士和阿塞洛公司股東的擔憂,他們害怕阿塞洛公司合並後將受到俄羅斯方麵的行政幹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