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宜家“家長”:英格瓦·坎普拉德(2)(1 / 2)

大家都知道,郵購業生存的前提就是誠信,商品之所以能銷售出去,完全來自於顧客對產品、對商家的信任,因為他們無法接觸到產品本身,而是憑借商品目錄上的說明和廣告來做判斷。一旦欺詐現象日益普及,並且不能得到有效的遏製,那麼整個行業的毀滅隻是時間問題。

坎普拉德很為難,要麼撒手不管,靜觀其變,宜家該發達、該倒黴聽天由命;要麼主動出擊,勇敢地找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新出路,開創一種既可以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又可以贏利的新模式。

時間不等人,坎普拉德必須迅速做出決定,去擺脫“低價格、差質量”的惡性競爭。通過和斯文·高特的徹夜長談,坎普拉德似乎有了新的靈感。他願意嚐試長期性家具展覽與銷售的做法,這樣人們不僅可以身臨其境地參觀自己中意的家具,而且還能對不同價位、不同品質的商品進行比較,選擇適合自己的家具。

想到這些,坎普拉德馬上付諸行動。當時在埃耳姆哈耳特,有一家名叫阿爾賓·拉格爾布萊德的家具店正是這一模式的好榜樣。於是,坎普拉德毫不猶豫地以1.3萬克朗的價格買下了那幢有些破舊的大樓。當時人們都覺得這是一個虧本的買賣,至少出價太高,但是坎普拉德顯然沒有太多的時間和人們爭論這些無關緊要的問題,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明白“大舍大得”的道理。

在此之前,宜家一直是個雜貨店,什麼生意都做,不管是國產的還是進口的,不管是家具還是文具,並沒有專一的主打產品。但是這一現象到1952年便得到了徹底的改變,這年春天,宜家最後一次以增刊的形式出版通訊目錄,並且將類似於自來水筆和聖誕卡這樣的所有小件商品進行清倉處理。坎普拉德正式向外界宣布:宜家從此隻出售家具和國產貨。在新出版的增刊封底,人們看到了第一批現貨家具的目錄,並且可以根據說明進行訂購。

從此,宜家明確了前進的方向,坎普拉德也成為一名家具經銷商。

1952年秋天,宜家的目錄逐漸完善起來,並且公司決定在1953年3月18日展廳式銷售的家具商場開張之前把它印出來。在開張之前,坎普拉德決定將拉格爾布萊德家具店裝飾一新。他派人清空了店裏的垃圾,將牆壁刷上新的油漆,店裏的麵貌煥然一新。然後,坎普拉德又讓人將家具分別擺放在兩層樓上。他們將鐵板按質量劃分為不同的檔次,標明不一樣的價格,放在不同的區域。盡管兩者價格相差5克朗,但是顧客往往會選擇比較貴的那種,這也證明了坎普拉德的做法是非常正確的。

那次約會是宜家發展的一個分水嶺,坎普拉德創造了現代宜家經營理念的基礎,一直引領著企業穩步快速前進,直到今天。

戰爭:七個腦袋的怪獸

我們知道任何行業都有自己的協會,都有特定的行規,如果有誰打破固有的規則,那麼他將遭到其他同行的一致抵製,甚至打壓。家具行業也不例外,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初出茅廬的坎普拉德麵對的是一個保守的行業,他的創新舉措讓競爭對手們恐懼不已,紛紛表示抵製,甚至不惜任何代價,要關停他的展銷會,試圖以此阻止宜家前進的步伐。

坎普拉德是堅強的鬥士,他肯定不會輕易放棄,為此他付出了太多的代價,遭受了許多委屈,比較突出的有兩次。

一次是在1950年,行會明文禁止宜家參加交易會,這也是坎普拉德第一次被拒絕,即使是以個人身份,他也會被排斥在某些特定的交易會之外。有些供貨商迫於壓力,不敢同宜家進行交易;有些公司壯著膽子,用沒有任何標誌的卡車送來同樣沒有任何標誌的家具;即使交情很深、願意繼續合作的公司,也要求宜家改變設計樣式,否則其他經銷公司會對這些“膽大包天”的供貨商進行排斥。但是各種交易會作為一種新型的銷售方式也比較盛行,其中名氣最大的是聖·埃瑞克斯交易會,雖然他大開門戶、廣結善緣,但是明確規定不準宜家進入。因此,坎普拉德隻好和他的好朋友、地毯經銷商沃爾沃·杜特披著一塊維爾頓地毯,偷偷地混進了交易會,狼狽地尋覓難得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