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的態度往往是起死回生的良藥。李嘉誠抽調員工,將積壓產品歸為兩類,一類是款式過時或質量粗劣的次品;另外一類是有機會作為正品推銷出去的優質產品。正品賣出一部分後,李嘉誠急於回款,不想有太多的積壓,於是全部以低價賣給專營舊貨次品的批發商,並且在製品的質檢卡片上,一律蓋上“次品”的標記。在危機中,原來的一些親戚朋友,有的對他敬而遠之,生怕他開口借錢給自己帶來麻煩。通過李嘉誠的坦誠相告和積極補救,親朋好友開始主動為他排憂解難、獻計獻策,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路遙知馬力,危難見人心。李嘉誠正是靠那些親朋好友的幫助,重新獲得訂單,籌到購買原料、添置新機器的資金。曾經被裁減的員工,又回到工廠上班,李嘉誠還補發了他們離廠階段的工資。至此,長江塑膠廠出現轉機,產銷漸入佳境,基本上已經擺脫了破產的陰影。

1955年的一天,一身輕鬆的李嘉誠召集員工聚會。他首先向員工深深地鞠躬三次,感謝大家的精誠合作。然後,他用難以抑製的喜悅之情宣布:“我們廠已基本還清各家的債款,昨天得到銀行的通知,同意為我們提供貸款。這表明,長江塑膠廠已走出困境,將進入柳暗花明的佳境。”話音剛落,員工全部沸騰起來。散會前,每個員工都得到一個紅包,由李嘉誠親自發放,他要感激這些同甘共苦的“戰友”。

每當回首這段歲月,李嘉誠都感慨萬千:“資金,是企業的血液,是企業生命的源泉;信譽、誠實也是生命,有時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在塑膠廠擺脫困境後,依靠誠信的招牌,李嘉誠再次獲得了寶貴的機會。

事業起死回生的李嘉誠在1957年遇到新的麻煩,在意大利獲得塑膠花的生產工藝之後,銷售成了一大問題。為此,李嘉誠四處奔波,後來終於找到一位批發商。對方非常豪爽,聲稱早就看好香港塑膠花,它的質量和品種處於世界先進水平,而且價格低廉,還不到歐洲產品價格的一半,他已經打定主意訂購香港的塑膠花,並且數量很大。這一切李嘉誠都能保證,隻是對方最後提出的條件讓李嘉誠犯了難。他認為李嘉誠當時的生產規模根本滿足不了他所需要的數量,他知道李嘉誠的資金出現了問題。雖然可以先做生意,不去考慮其他的因素,但是李嘉誠必須有實力雄厚的公司或個人擔保,對方才能完全放心。

第二天,李嘉誠來到批發商下榻的酒店。他拿出樣品,默默地放在批發商麵前。9款樣品,一共3組,每組3種款式:一組花朵,一組水果,一組草木。批發商全神貫注,足足看了十幾分鍾,尤其對那串紫紅色葡萄愛不釋手。李嘉誠緊繃的神經稍稍放鬆了,這證明對方已經看上了他的樣品。

隨後,批發商將目光轉移到李嘉誠熬得通紅的雙眼上,他猜想這個年輕人大概為了完成任務通宵未眠。他不僅對這些樣品非常滿意,而且十分欣賞這位年輕人的辦事作風及效率,不到一天時間,就拿出9款別具一格的絕佳樣品。他記得當時隻表露出想訂購3種產品的意向,結果,李嘉誠每一種產品都設計了3款樣式。

批發商告訴李嘉誠,這9款樣品是他所見過的塑膠花中的極品,簡直挑不出任何毛病,他們可以談生意了。

對方的話讓李嘉誠大吃一驚,因為要談生意,就必須拿出擔保人親筆簽字的信譽擔保書。李嘉誠非常感謝對方對他公司樣品的厚愛,他和設計師花費的精力和時間總算沒有白費,他相信對方知道自己是非常希望將這筆生意做成功的,但是他又不得不坦誠地告訴對方,他實在找不到殷實的廠商為他擔保,因此他十分抱歉,希望獲得諒解。

對於李嘉誠的坦白,批發商並沒有表現出吃驚和失望,他隻是盯著這個年輕人,沉思良久。見此情景,李嘉誠趁機用自信而執著的口氣告訴對方,希望對方相信自己的信譽和能力,自己是一個白手起家的小業主,在同行和關係企業中有著較好的信譽,是靠自己的拚搏精神和同仁、朋友的幫助,才發展到現在這種規模的。因此,他真誠地希望雙方能夠建立長期的合作夥伴關係。盡管當時自己公司的生產規模還滿足不了對方的要求,但他會盡最大努力提高生產能力,擴大規模。他還保證會以香港最優惠的價格達成交易,他的原則是做長期生意、做大生意,薄利多銷,互利互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