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的誠懇和執著深深打動了批發商,對方告訴他,自己這次來香港,就是要尋找誠實可靠的長期合作夥伴,互惠互利。隻要生意做成,絕不會做損人利己的事,否則就是一錘子買賣。批發商知道李嘉誠最擔心的問題是尋找擔保人,但是他坦誠地告訴李嘉誠,不必為此事擔心,他已經為李嘉誠找好了一個擔保人。
這不是天大的笑話?李嘉誠愣住了,哪有由對方找擔保人的道理?批發商微笑著說,這個擔保人就是李嘉誠自己,他的真誠和信用,就是最好的擔保人。雙方都為這種幽默感笑出聲來,談判在輕鬆的氣氛中進行,很快簽了第一單購銷合同。這一年,李嘉誠才30歲,從此他甩開中間商,產品直銷歐洲市場。
曾有記者問李嘉誠做生意最大的收獲是什麼,他說:“就是誠信,不妨把自己看得笨拙一些,而不是投機取巧。一個人一旦失信於人一次,別人下次就再也不願意和他交往或發生貿易往來了。別人寧願去找信用可靠的人,也不願意再找他,因為他的不守信用可能會生出許多麻煩來。”
“信譽、誠實是我的第二生命,有時候比自己的第一生命還重要。”李嘉誠說,自己做了這麼多年生意,可以說其中有70%的機會是人家先找自己的。其誠可嘉,人如其名。李嘉誠用自己誠實守信的道德準則,構築起了自己堅實的商業帝國。
不賺錢的事更應該做
位於香港北角的長江大廈,是李嘉誠擁有的第一幢工業大廈,是地產大業的基石,也是他贏得“塑膠花大王”盛譽的老根據地。
20世紀70年代後期,有“香江才女”之稱的林燕妮為她的廣告公司租場地,跑到長江大廈看樓,發現該工廠仍在生產塑膠花。此時,塑膠花早過了黃金時代,根本無錢可賺。當時長江實業在香港已經很有名氣,贏利也非常豐厚,就算塑膠花有微薄小利,對長江實業的利潤來說,也是九牛一毛。為什麼李嘉誠仍在維持小額的塑膠花生產?林燕妮對此甚感驚奇,特地詢問原委。李嘉誠告訴她,為了給以前的老員工留下一些生計,為了讓他們衣食富足,哪怕不賺錢,他也要將這個工廠辦下去。
曾經有一位在李嘉誠公司工作了十年的會計,因為不幸患上青光眼,無法繼續在公司上班,而且他早已花盡了額度之內的醫藥費,生活麵臨著極大的困難。李嘉誠對他非常關心,耐心地問道:“你太太是否有穩定的工作可以維持家庭生活?”此外,李嘉誠建議這位會計趕緊去治病,並且表示如果他的生活不夠穩定,李嘉誠可以擔保他的太太在自己的公司工作,使這家人不必再為生活奔波。
這位患病的會計經過醫生的診治,退休後定居在新西蘭。按說這個故事應該結束了,畢竟老有所樂,皆大歡喜。但更令人感動的是,每次李嘉誠從媒體上獲知治療青光眼的方法,都會叫人把文章寄給這位會計,希望對他有所幫助。李嘉誠的行為使這位會計全家都十分感動,當時會計的孩子尚處幼年,還不到10歲,為了表達全家對李嘉誠的感激之情,孩子畫了一張卡片,寄給了李嘉誠。禮輕情義重,這張小小卡片讓李嘉誠滿心歡喜。
有人看到李嘉誠如此善待員工,不由得感歎道:“終於明白老員工對你感恩戴德的原因了。”李嘉誠認為,一個企業就像一個家庭,員工是企業的功臣,理應得到這樣的待遇。現在他們老了,作為晚輩,就該承擔起照顧他們的責任。別人誇獎李嘉誠精神難能可貴,不像有些老板,等員工老了就一腳踢開,李嘉誠卻沒有。
對於工廠養活員工的觀點,李嘉誠並不讚成,他解釋說,老板養活員工是舊式老板的觀點,應該是員工養活老板、養活公司才對。相比較而言,日本的企業在新員工報到的第一天,通常要做“埋骨公司”的宣誓。李嘉誠卻從不強求員工做終生效力的保證,他總是通過一些小事,讓員工認為值得為企業效力終生。他自豪地說,他的公司也有人跳槽,但是公司行政人員流失率極低,可以說是微乎其微。
在商戰中,利益高於一切,畢竟企業不是慈善機構。所以,工廠如果沒有效益,關閉也無可厚非,李嘉誠卻繼續生產,堅持“員工養活企業,企業應該回報他們”的樸素觀點,他要在冷漠的商場中化無情為有情。因此,對任何人,李嘉誠總會做到仁至義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