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考慮到今後長江實業的發展還得靠彙豐的支持,即使不從長計議,如果駁了彙豐銀行的麵子,彙豐必貸款支持競爭對手,收購九龍倉將會成為黃粱一夢。於是,李嘉誠趁機賣了一個人情給沈弼,答應鳴金收兵,不再收購。隨後,李嘉誠密會包玉剛,提出把手中的1000萬股九龍倉股票轉讓給他,自己退出了“龍虎鬥”,卻通過包玉剛取得與彙豐銀行合作的機會。在此次競爭中,李嘉誠一箭三雕,是最大的贏家。
正是有了這樣的機會,才有了彙豐與李嘉誠的合作。長實與彙豐合組華豪有限公司,以最快的速度重建華人行綜合商業大廈。大廈麵積達24萬平方英尺,樓高22層;外牆用不鏽鋼和隨天氣變換深淺顏色的玻璃構成;室內氣溫、燈光及防火設施等,全由電腦控製;內部裝修豪華典雅,集民族風格與現代氣息於一體,整個工程耗資2.5億港元。
1978年4月25日,華豪公司舉行隆重的華人行正式啟用典禮,在此前的3月23日,長實集團總部遷入皇後大道中29號新華人行大廈。長實正式立足大銀行、大公司林立的中環,地位更上一層樓。1979年9月25日,李嘉誠就收購和黃股份與彙豐銀行達成協議,以6.39億港元收購彙豐銀行持有的22.4%和黃股份。
曾有記者詢問他與彙豐銀行合作成功的奧秘,李嘉誠表示其實沒有什麼奧秘,重要的是首先得顧及對方的利益,不可斤斤計較。對方無利,自己也就無利。要舍得讓利,使對方得利,這樣,最終會為自己帶來較大的利益。
李嘉誠的故事充分證明,在商戰中,沒有絕對的競爭,也沒有絕對的合作,因為二者可以轉化。采用讓利法不僅可使自己獲得更大的利益,還能夠招來更多的合作夥伴。
主動掛帥拯救塑膠業
中東戰爭在1973年爆發,當時引發全球性石油危機,香港經濟自然也受到嚴重衝擊,特別是給塑膠行業帶來了災難性的影響。香港的塑膠原料全部依賴進口,石油危機引發原料價格暴漲,從年初的每磅0.65港元暴漲到秋後的每磅4~5港元。塑膠製造業陷入集體恐慌,人們如臨末日。不少廠家因原料儲備不足,一時因“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被迫停產,企業瀕臨倒閉。
經過調查和分析,塑膠廠的老板們發現,價格暴漲的根本原因並不在石油危機本身,因為國外塑膠原料的出口離岸價隻是略有上漲。導致原料價格急速上漲的真正原因,主要在於香港的進口商利用生產廠家因石油危機產生的恐慌心理壟斷市場,哄抬物價,再加上炒家的投機炒作行為,使價格急劇攀升,最終遠遠超出了生產廠家難以接受的心理價位,危機也日益加劇。
當時李嘉誠身為潮聯塑膠業商會主席,麵對這場關係香港塑膠業生死存亡的危機,他毫不猶豫,挺身而出,主動掛帥拯救塑膠業。其實,此時李嘉誠的經營重點已經轉移到地產上,而且收到了相當不錯的效益。因此,這次塑膠原料危機對長江公司的整個事業而言,影響並不會太大,況且長江公司已經準備了充足的原料庫存。李嘉誠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是出於公德心。他不能眼看著潮籍塑膠商們就此前功盡棄,更不願看到整個香港塑膠業就此走向衰落。在他的倡議下,數百家塑膠廠入股組建了聯合塑膠原料公司,甚至有不少非潮籍塑膠商也主動加入,共同對抗不法商家。
李嘉誠組建聯合塑膠原料公司,就是要打破進口商的壟斷,由廠家直接從國外進口原料。但單個塑膠廠家由於購貨量太小,國外原料商不願意進行交易。如果由聯合塑膠原料公司出麵向國外原料商進貨,需求量比進口商還大,因此雙方很快便達成了交易,塑膠生產商從國外購進了相對便宜的塑膠原料。
原料購進之後,由商會出麵協調,按實價分配給各股東廠家。在廠家聯盟麵前,進口商對原料的壟斷土崩瓦解,隻得自動降價。這樣,在香港塑膠業持續兩年之久的原料危機,在李嘉誠的鼎力相助之下,終於煙消雲散。
其實,在這次救業大行動中,李嘉誠還有一個驚人之舉。他將長江公司的庫存原料勻出了1243萬磅,以低於市場價一半的價格救援停工待料的會員廠家。在直接購入國外廠商的原料後,他又把長江本身20萬磅的配額,以購入價格轉讓給了需要量相對較大的廠家。在危難之中,受李嘉誠幫助的廠家多達數百家,他因此被人們稱為香港塑膠業的“救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