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從IBM的一篇論文開始
現在甲骨文公司已發展成為一家價值數百億美元的國際IT巨擘,現在的人們恐怕很難想象,這家公司的傳奇最初居然是從IBM公司的一篇論文開始的。
1970年6月,IBM公司的研究人員埃德加·弗蘭克·考特發表了一篇名為《大型共享數據庫數據的關係模型》的論文。這後來被公認為是數據庫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在這之前,數據庫結構通常采用的是等級式結構,人們必須按數據庫的層次才能查到想要的信息。比如說,一家航空公司要對航班進行統計,那麼航班號、起始地和目的地這類信息就被歸到“航班”這個大項目下,用戶要從上往下看,按層次才能查到他們想要的信息。
人們在使用層次數據庫的時候發現,這種層次數據庫操作起來十分複雜,要得到一個完整的信息往往需要很多步驟,這樣既浪費時間又不直觀。如果能有一種數據庫,輸入一道命令就可以得到所有的信息和信息之間的關係,那麼就會使信息查詢變得非常簡便和快捷。考特的關係數據庫理論就是在這樣的需求下應運而生。
正是考特的這篇論文,拉開了關係型數據庫軟件革命的序幕。按照考特的關係數據庫理論,人們可以從各條數據中找到內在聯係。如果這項技術得到應用,超市的人員就可以很方便地查出哪些產品暢銷、哪種銷售的業績最好、排名情況如何等。比起層次數據庫,關係數據庫在處理數據之間關係的時候更加多樣化和細致化。考特的這篇論文鼓勵人們開發設計功能最全的關係數據庫,並引發了一係列後續的數據庫理論研究成果。其中,1976年IBM的R係統設計最引人注目。
1976年,IBM研究人員考特又發表了一篇關於關係數據庫的研究成果《R係統:數據庫關係理論》,介紹了關係數據庫理論和查詢語言SQL。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埃裏森看到了這篇研究文章,他仔細閱讀後,被這篇文章的內容深深地震撼——這是第一次有人提出這麼全麵細致的方案管理數據模式。雖然作者考特6年前就發表了關係數據庫理論,但當時大多數人認為關係數據庫不具備商業價值,因為它看起來速度太慢,無法滿足處理大規模數據或者大量用戶存取數據的需求。關係數據庫理論看上去易於使用,但最大的不足在於速度問題,所以市場上遲遲不見關係型數據庫管理軟件的推出。大家一致認為關係數據庫比不上當時的層次數據庫。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IBM雖然1973年就啟動了R係統的項目來研究關係型數據庫的實際可行性,卻遲遲未推出這樣的產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當時IBM的IMS(著名的層次型數據庫)市場非常好,很多人都在應用這個軟件。如果這時推出關係型數據庫這樣一個跟原來的產品互斥的產品,就會大大影響IMS的銷售,這會牽涉到IBM很多人的自身利益。所以,IBM基本上將研製關係數據庫這件事擱置在了一邊。
埃裏森看完考特的研究成果後,堅定地告訴他的同伴:“我們可以做這個,我們會因為它發大財!”他非常敏銳地意識到,在考特研究的基礎上是可以開發商用軟件係統並有著較大市場前景的。IBM的研究人員大多是學者出身,所以他們最感興趣的是理論而不是市場。從學術上來看,研究成果應該公開,發表論文和演講能使他們成名。但埃裏森恰恰相反,他雖然認為這種技術非常先進,但是沒有必要再接著研究這種理論了,他需要走在所有關係數據庫的研究人員的前麵,率先把這項研究成果變成產品,進而推向市場。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的民航、劇院、銀行等許多行業有些工作已開始由電腦來完成。到了70年代,數據庫技術更是廣泛應用在了商場等場所,成千上萬種商品的品牌、價格、生產日期、廠商等複雜信息需要通過數據庫存入電腦。每種商品都被編成條碼標上號,工作人員隻要用掃描儀識別代碼,就可以快速打印出商品的名稱、數量、價格等信息,從而真正實現辦公的自動化,節省了大量人力和時間成本。正是數據庫技術的廣泛應用才使得超市變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模樣。IBM覺得層次數據庫已經可以足夠滿足這些需求了,隻是在查詢上有些煩瑣而已,所以IBM並沒有花力氣來開發關係數據庫的產品。
有句話說,性格決定命運。在埃裏森身上,這點體現得非常鮮明。埃裏森給人的印象就是一個離經叛道、挑戰權威、藐視傳統的人,這次埃裏森同樣表現出了對權威的藐視。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連IBM這樣的行業巨頭都認為關係數據庫的相關產品前景不會樂觀,沒有充分的信心將它做好,埃裏森卻覺得關係數據庫的市場前景十分廣闊,有很多的發展機會。他曾多次在公開場合發表他的預見性觀點:“商用關係數據庫有著強大的功用和寬廣的發展前景,它早晚會取代層次數據庫而成為市場主流產品。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計算機速度的問題總會得到解決,而我相信,誰先占領關係數據庫的市場,誰就能成為計算機行業未來的領跑者。”在當時,埃裏森還隻是一個小小的技術人員,沒有人對他的預測過多關注,在別人看來他的觀點簡直就是“怪論”,同樣也沒有人願意投資。但是,埃裏森堅信,關係數據庫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從這裏可以看出,埃裏森不僅在技術上有天賦,而且對行業的發展趨勢似乎有著本能的把握。